郑宪恒
(绍兴市柯桥区园艺学校,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公共艺术课程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重要课程之一。文章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视角出发,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进行了分析。层级化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文章结合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定的依据,从教育目的、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角度对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加以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理论,将有助于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审美情趣;核心素养;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689(2017)03-0018-04
DOI:10.16455/j.cnki.65-1281/g4.2017.03.006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概念词汇之一。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正式发布。在这份报告中,“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界定为未来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报告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又分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审美情趣”被列为其中之一,可见国家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视。
但“素养”一词,“严格地说,它还没有成为课程或评价的概念”[2],“若要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或评价的概念,需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基于证据的建构,而不是作为日常语言甚至一系列的口号来组建或搭配”[2]。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基于证据的建构,“必须在教育目的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确立层级化的目标:教育目的、学科目标与教学目标。”[2]基于以上,笔者以与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直接相关的“审美情趣”培养作为出发点,结合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定的依据,从教育目的、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角度,探讨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问题。
一、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定的依据
中 职 公 共 艺 术 课 程 借 助 于 国 家 政 策 文 件(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3]、2013年3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4]、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5])颁布开始得到关注,综合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和各地各校情况,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定应遵循以下依据:
(一)以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为基本目标
各艺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属于艺术本位范畴,是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基础。中职公共艺术课程需要建立在各艺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基础之上,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开发中注重各艺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与互补。评判学习结果或学业质量如何,需要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和学习能力,对学生具体的知识、技能进行检测而得出结论。“素养可能是不可测的,可测的是具体的学习结果或学业质量,素养只能是学业质量测评后的推论,是一种理论构念,而不是具体实在。”[6]这就
决定了学生艺术素养需要依靠对掌握的具体艺术知识、技能和表现来检测,而不是宽泛的不可测的理论构念。
(二)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为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基础模块的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要学习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与基础模块相关的艺术特色课程。此外,带领学生学习“旅游文学”、“动漫艺术”、“园林建筑”、“艺术设计”、“陶艺”等与专业学习相关联的艺术特色课程, 学习“ 京剧”、“剪纸”、“蜡染”、“皮影”、“苏绣” 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教师要在保持各学科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适宜模块整合的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以统一的主题或观点为基础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迁移,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是制订层级化目标依据之一。
(三)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儿童利用视觉材料更好地了解自身和世界。”[7]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理想,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素质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入学之后,学校要根据学生艺术水平,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层级化目标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在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之外,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艺术发展规划,明确艺术学习目标,引导
学生提升艺术素养,打造兼顾个性、有体验、有思考、有合作、有生成的中职公共艺术课堂。
(四)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当前学校体制强调管理和效率,这与强调隐性和生态的艺术课程产生了冲突,需要管理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艺术课程,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学习或探究,进而产生学习的迁移,学生会更加信心百倍的参与到艺术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付出和收获,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公共艺术课程更适应学生学习需求。
二、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目的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中,着重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013年3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两个文件都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美育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后者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要干什么做出了回答。
笔者以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作为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总目标规定“(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各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传递和发展艺术文化,体现出大纲对艺术本位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同时总目标还要求在掌握各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合格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艺术素养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论述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上述课程教育目的的精神。
三、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学科目标
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与心理发展较为波动的青春期,具有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他们能够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中职公共艺术课程需要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以上四个重点就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艺术能力,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应针对此开展课程教学。
笔者根据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目的和学生应该具备的艺术能力,将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学科目标定位于:(1)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艺术知识和技能;(2)能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艺术文化;(3)能合理和有效地评价艺术问题;(4)能有效地运用艺术工具美化校园和身边环境;(5)能以艺术为工具进行基本的艺术表达,与同学进行视觉艺术交流;(6)合理合法地使用、复制和评价不同类型艺术作品和相应技术技巧。这一目标区别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是将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个体,将学生置于课程中心。学生通过学习公共艺术课程达到这些目标,而测定这些目标是否达成就靠具体的知识、技能和表现效果的检测,说到底就是学习结果或学业质量, 只有通过学习效果检测合格,才能推论出学生具备了审美素养,只有以审美素养作为基础,审美情趣才会实现。
对于以上学科目标,笔者并未依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三个目标领域来归类,而是按照学生应该具备的六项艺术能力来对应规定的。这六项学科目标是中观的,它们既是衡量学生艺术素质的标准,又是国民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需求,学生通过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从以上分析来看,“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性质就是指导学生应用艺术素养参与校内外活动,实现学生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迁移和创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学生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迁移和创新分别是检验学生审美情趣三个水平的依据。
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性质和学科目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进行有效地课程整合与统一,以避免美术、音乐等孤立的临时拼凑或简单相加,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出现偏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学年、模块或单元、单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参照整个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学科目标来制订。
四、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
教师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宏观的教育目的和中观的学科目标,还需要在微观的具体教学目标上下功夫:
(一)界定并能阐述各种艺术类型的艺术概念,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艺术文化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美术、音乐、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细节,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理解其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熟悉相关艺术门类所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规则;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文学”、“ 动漫艺术”、“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等与专业学习相关联的艺术特色课程,学习“京剧”、“剪纸”、“蜡染”、“皮影”、“苏绣”等地方艺术课程,加深对艺术表达方式和规则的理解;能够恰当使用艺术词汇进行描述和表达,积累书写艺术作品鉴赏文章的经验;学会从概念层面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通过学习基本艺术概念,从视觉、听觉角度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潜力;引导学生重视对祖国传统艺术门类的学习,加深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同感。
(二)认识和运用各种艺术类型的资源和材料
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同艺术类型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或观点;阐明美术、音乐、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可以传递数据和信息,学习者可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对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获得关于艺术和美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以艺术为工具进行基本的艺术表达,运用特定艺术技巧对一些易重复的作品进行复制,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累各种艺术类型经典作品的资源,个人建构经典艺术作品资源库;对于民间手工艺或戏剧艺术,调研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传播媒介的类型与方式;理解当前流行艺术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视觉文化交流。
(三)找到并获取有效的艺术类型作品或视觉媒介
鼓励学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有效鉴别各种艺术类型和视觉资源;能够了解广义的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又能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了解“京剧”、“剪纸”、“蜡染”、“皮影”、“苏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内容,确认这些艺术内容所包含的基本艺术范畴;了解这些艺术媒介的作用和局限性;围绕学生本人学习所需进行有效视觉作品检索,寻找最适合的艺术资源;熟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法则、基本艺术要素;在海量的艺术资源库中寻找所需要的艺术作品,进行有效地个性化检索,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变更检索的路径和方法;在反复搜集视觉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一定数量的视觉艺术文化课题研究。
(四)能够合理理解并批判性地看待不同的艺术作品或艺术问题
可将艺术作品放到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去,描述相关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调查作品在当时的目的、意义和影响;开展探究式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解决艺术问题的能力;探究时代变迁过程中,该图像社会意义的演变;判断艺术作品所运用的技巧、技术或材料;探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元素,例如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线条、对比、重复等;初步判断特定艺术作品的真实性,特别是绘画作品中的真品或复制品,了解复制品变化和处理的全过程;通过评判艺术作品所提供的信息或观点的可靠性与正确性,来理解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或意义;尊敬民间手工艺人、民间戏剧人,尊重民间艺术。
(五)能有效地运用艺术工具美化校园和身边环境
要求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 如观看艺术展览、观摩艺术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合理的目的来编辑、使用艺术作品,并根据目的的不同了解适当的编辑和使用策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艺术技术或技巧来处理艺术作品,会使用相适应的编辑、展示、存储、传播工具等,对艺术作品进行恰当地编辑和传播;运用艺术工具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艺术媒介进行特定主题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交流;有效开展艺术综合课,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工具和技术来制作艺术品,尝试设计和开发有操作意义的图像或艺术媒介;培养图文并茂能力,能有效对图片和文字进行结合,并进行有意义地阐释。
(六)合理合法地使用、复制和评价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和相应技术技巧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引导学生熟悉艺术作品也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理解使用艺术作品所涉及的著作权相关事项;要求学生在传播、复制或修改艺术作品时,了解著作权和使用限制;当传播个人制作的艺术作品时应提前知晓相关的作品审核和发布机制,注明作品制作者的信息,并声明著作权;在使用和借鉴别人的艺术作品时,需声明致谢;在撰写艺术鉴赏或评价文章、报告时应恰当地使用文字或图片,并注明出处,尊重原创作者的著作权。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抛开评价者个人的感情因素,根据评价结果审视作品价值。
五、结语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结合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定的依据,从教育目的、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角度,在理论上探讨了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问题。公共艺术课程理应成为中职学校最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对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问题的讨论也将有助于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理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这都将最终落实到学生层面——以审美的眼光面对社会和改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国家规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http://learning.sohu.com/20160913/n468381581.shtml.
[2]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8.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0-7-29.
[4]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22/201304/150178.html.2014-3-21.
[5]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2014-1-10.
[6]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5.
[7]王鹏,李静.做专家型美术教师——美术特级教师王鹏访谈[J].中国美术教育, 2016(3):26.
(责任编辑:张静)
Analysis of Hierarchical Goal of Public Art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Cultivat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ZHENG Xian-heng
(Shaoxing Keqiao Horticultural School,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course is important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alyzes the hierarchical aims of the public art course. The hierarchical aims includ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he aim of the subject and the teaching aims.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erarchical aims of the public art course from the angles of the educational aim, the subject aim and the teaching aim, which enriches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art course in the theoretical level.
Key word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core attainment; public art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ierarchical; aims; student development
文章转自中国知网,来源:《新疆职业教育研究》,发表时间: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