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中国风格”代表团成员在
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现场
10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的率领下,中国国家画院“中国风格”代表团依次前往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三国,展开了为期10天的艺术交流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由“水墨花鸟”“水墨人物”“水墨山水”三个板块共113件(组)作品构成,各板块作品分别在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参展艺术家均是活跃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创作的基本现状,是中国艺术家感受生活、体悟当代、探寻当代人精神情感的艺术表达。结合展览的举办,参展艺术家代表不仅在展览现场进行了面向观众的艺术创作,还与当地艺术界、专业机构人士举办了关于中国当代水墨的座谈与研讨会,为三国人民奉上了一场水墨盛宴。
中国艺术走向世界,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此次“中国风格”国际巡展到达的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三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区位优势。而“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仅仅指政治、经济上的往来,它还包含着文化与艺术上的交流。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在活动中致辞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文化博弈的时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成为讲述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张江舟在致辞中谈道:“近5年来,中国国家画院正组织实施由文化和旅游部主持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该工程是近年来首次有海外艺术家参与其中并进行创作的重要美术工程。其中的258个创作选题全部取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吸引了沿线各国的艺术家参与创作,这其中就有关于尼泊尔、斯里兰卡和缅甸的创作内容。另外,此次展览中的很多作品来源于中国国家画院组织艺术家沿丝路的采风创作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时代感,在彰显中国水墨艺术独具东方魅力的同时,也通过画作回应着‘一带一路’倡议。”
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现场
“中国风格”展在海外的顺利举办,离不开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和中国文化中心的支持与协调。中国驻尼泊尔使馆文化处主任次旦白姆在交流中,首先举例说明了艺术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2018年8月,我们在尼泊尔开展了一场名为‘我心目中的中国’绘画征稿比赛,出乎我意料的是收到了101所学校的1500余幅作品。孩子们稚嫩的笔触带给我很深的触动,今天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孩子来到了展览现场,正是因为中国与尼泊尔在经济、文化上交流的增多,所以他们在没去过中国的情况下,就能够在心中画出中国。随着两国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尼泊尔民众对中国绘画抱有很大的期待与渴望,我希望日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像‘中国风格’这样的展览能够更多地来到尼泊尔,让艺术跨越语言、民族和国界的障碍,促进两国间的友好交流。”
“中国和斯里兰卡都是文明古国,都有很多文化遗存,这两个相隔很远的国家最终通过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然而丝绸之路绝不仅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它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在过去的五年里,有超过80个国家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斯里兰卡是最早支持这一倡议的国家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此次‘中国风格’展的举办,无疑为促进两个国家在艺术与学术研究上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刘东表示。
缅甸作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共同倡导国,还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边界条约及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长期的友好往来,无疑增进了中缅两国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为此,中国驻缅甸大使洪亮在致辞中表示:“中缅文化交流可追溯至唐代,历史久远。近年来,中缅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日渐活跃,双方正在积极推动互建文化中心,让文化交流常态化。此次‘中国风格·绿水青山——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缅甸)’不仅将深化缅甸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认识,也为缅甸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增进了中缅人民的友谊,夯实了中缅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中国驻缅甸使馆文化参赞田善亭在回顾两国友好交往历程时谈道:“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缅甸政府和民众都给予了积极回应,也抱有很高期待。‘一带一路’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获得认同的,与缅甸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建设目标高度契合。这条和平之路上的交流并非仅仅是政治的互访、经贸的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更能体现其深刻内涵,而且会更进一步促进政治、经济等领域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国风格’展正是体现这一目标的交流项目,对于增进中缅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关系将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风格’展以及中国美术家的来访将使中缅文化交流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张江舟、王平等中国嘉宾与斯里兰卡人士
在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现场交谈
水墨艺术蕴含并延续着中华文明五千年思想之精髓。近100年来,中国水墨艺术更是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精华,在保留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形成了形式多样、价值多元的当代水墨艺术新面貌,只有在水墨艺术这种传统艺术语言中注入更多的当代性,中国水墨艺术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一个以创作、研究为中心,集展览交流、收藏陈列、教学培训、宣传出版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齐全、设备完备的新型画院,以其积极的学术作为、丰硕的创作研究成果,在中国美术界发挥着国家团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当下,以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为首的第四代领导班子强调“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标准”,提出了“大美为真”的学术理念,积极推动着中国美术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许钦松在现场接受采访
作为参展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许钦松表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水墨的当代性问题,其实是在考量一种审美价值取向。水墨艺术的当代性绝不是跟随西方各种艺术流派不断翻新的表面过程,而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上,又有效吸收国际前沿艺术表达的过程。1996年,我曾在尼泊尔北部山区乘坐直升机,非常幸运地看到了绵延的雪峰,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对我艺术风格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我在立足中国水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表现题材的拓展、艺术语言的更新,不断探索着中国水墨的当代性表达。今天,当我随‘中国风格’代表团再次踏上尼泊尔的土地,它特有的风情、宗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对宗教的无比信仰,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度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度。我希望不论是尼泊尔的民众,还是斯里兰卡、缅甸的民众,都能通过‘中国风格’展,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代水墨艺术。”
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现场(从左至右: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联邦副部长吴基敏,仰光省行政长官吴漂敏登,中国驻缅甸大使洪亮)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部主任、研究员尚可认为:“中国水墨艺术在历史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当代画家在如今的艺术语境下继续对其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艺术手法已不局限于勾、皴、点、染的既有程式,而是立足于新的艺术语境,形成了水墨艺术新的表现样态,在作品题材和艺术表现上都传达着非常强的时代感。当然,水墨艺术的当代性与时代感,尽管是由外在的笔墨方法或绘画形式实现的,但当代性的突破只能依靠艺术家的知识结构与内在修为,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改变的眼光与心态,这种改变正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水墨的当代性。”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部主任尚可在现场接受采访
加德满都谷地自古为大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中心,尼泊尔美术学院理事会成员、工艺品部部长、艺术家拉兹本达利在看到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繁荣面貌后,表示羡慕与感叹。她认为:“尼泊尔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因为我们是近邻,所以还是有着很多文化上的共通性,尼泊尔的绘画艺术作品称为帕巴,其形式和表现主题与西藏地区的唐卡非常类似,都是以平面构图来表现宗教题材。像今天这样的展览,一定会在传统基础上,增进我们对彼此当代艺术形态的相互了解。”她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中国艺术来到尼泊尔,更希望尼泊尔的艺术能够走入中国。
斯里兰卡画家迪瓦卡曾分别于1985—1990年、1998—2000年间两度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再来中国,但她表示,今天一进展厅,就仿佛瞬间回到了北京,随处可见的中国水墨画,让她倍感亲切。她就当代水墨与传统水墨的关系谈道:“当代水墨一定是在继承传统水墨基础上的新发展,传统水墨更多承载的是中国文人内省的画面表达,而今天‘中国风格’展中的这些当代水墨作品,通过巨大的尺幅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切,都让我感受到了艺术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参展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新诠释所迸发出的力量让我非常感动。”
仰光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绘画系主任、教授吴昂莫纽图则表示,不同于缅甸传统艺术,中国艺术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延续与继承着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态——中国画。如今,中国当代水墨已经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这些作品不再将所有的关注度集中于山水、托物寄情,而是以非常真诚、直接的笔墨表达着人性,传递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风格·绿水青山——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缅甸)”开幕式结束后,中国国家画院代表团成员张江舟、许钦松、李孝萱与缅甸画家、摄影师吴梭莫,仰光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绘画系主任、教授吴昂莫纽图,仰光国立艺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画家吴妙吞昂就中缅各自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特色及当代创作现状展开了交流,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问答互动。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孝萱在展览现场进行艺术交流
近百年来,西方世界逐渐在艺术上占据着主动权,使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积淀的中国画逐渐丧失了话语权,我们怎样才能够凭借风格鲜明的中国画,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站稳脚跟,怎么能够拥有中国风格,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孝萱在现场接受采访
对此,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孝萱表示:“在与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国画、当代水墨并不熟悉,而中国国家画院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通过组织实施‘中国风格’品牌项目,已相继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保加利亚、泰国、毛里求斯、马耳他等国家举办展览,并同时举办论坛、讲座和写生创作等交流活动,这样主动走出去的过程,我想将有助于打破当前各民族文化间的隔阂,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加深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认同。中国与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国家,我相信共同的精神信仰一定会让我们在交流中产生更多的共鸣。”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在现场接受采访
“中国国家画院牵头主办的‘中国风格’国际巡展,的确意义非凡,不仅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中国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形态。这次展览来到尼泊尔、斯里兰卡与缅甸三国,不仅是一次围绕周边国家的文化活动,也可看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中国国家画院以当代水墨为切入点组织展览,让中国画为国外民众认可的同时,更为以艺术的形式推动国际间的友好交往提供了平台。相信此次‘中国风格’展,将增进中国同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三国的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共享。”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说。
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尹坤松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艺术创作研究的权威机构,承担着引领和导向中国艺术事业进步以及促进中外艺术交流的重任。‘中国风格’项目在全球的巡展,无疑为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次代表中国国家级水平的水墨作品来到尼泊尔,不仅多元、立体地呈现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创作现状,展现了中国水墨艺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更加深了当地民众对中国风格的了解。希望今后中尼两国能够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乐利文形象地将中国国家画院比作中国美术界的“国家队”,认为此次巡展无论从艺术家的知名度、作品的艺术水准,还是展览的学术性来讲,都是顶尖的。同时他还强调:“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斯里兰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近些年与中国在商贸和政治等方面往来频繁,文化的交流当然也不能缺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信此次‘中国风格’国际巡展的举办,将对斯里兰卡人民认识中国当代水墨、加深彼此间的友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讨会现场(从左至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孝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许钦松,缅甸画家、摄影师吴梭莫,仰光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绘画系主任、教授吴昂莫纽图,仰光国立艺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画家吴妙吞昂)
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瑛则表示:“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运营三个多月以来已举办了中国书画、剪纸、武术、器乐、舞蹈、扎染等多项文化培训、展览和演出活动,深受缅甸民众的欢迎和喜爱。2014年,中国和缅甸为进一步加深友好交往,共同签署了两国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文化中心的日常工作包括各类展览’,今天‘中国风格·绿水青山——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缅甸)’的举办正是中缅两国友好交往的具体展现,在缅甸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各级学校、社会企业等都组织学生、员工进行了专场参观;与此同时,缅甸美术界的同仁对我们此次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这将促进缅甸民众对当代中国绘画、中国风格更为全面的了解,还能够以此为契机,推动双方更加紧密地联系,进一步增进两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水墨艺术在同其他民族艺术的相互交流中,正逐渐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这正是水墨语言的魅力所在。此次“中国风格”巡展在尼泊尔、斯里兰卡和缅甸的举办,一方面能让其他国家的民众看到,水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态同样可以作为当代人表达情感、传递观念的重要载体,为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当代现状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对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艺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与此同时,“中国风格”展将不仅推动中外艺术界的交往,还将进一步带动中外更加全方位的交流,助力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