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文
艺
林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不惟哲学社会科学实力强劲,人文艺术学科亦大家辈出、才俊有继。“人文艺林”栏目拟于近期系列推出人文学院艺术学科教师的优秀作品,展现他们的艺术作品和创作理念,让我们在低调笃实的交大体味充实多彩的艺术光辉。
第三期

马田宽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0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97年参加“法国司徒立具象表现油画研究班”;2007-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高级访问学者。曾出访欧洲、韩国、越南等国进行艺术考察和展览交流。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省级展览并获奖,1994年4月油画《瑞云》入选由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展》。2001年7月油画《花儿唱归途》入选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青海省‘油田杯’一等奖。2012年5月油画《窗前》、《仕女、我、鸡冠花》参加“中韩艺术交流展览”陕西代表团赴韩国艺术交流等。
作品多次发表在《美术》、《中国油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中国油画家》、《陕西美术》、《西部画报》等杂志期刊上。2015年9月油画作品《工地一》、《工地二》参加在西部美术馆举行的“时间之诗”油画展览,作品入编画册。2015年6月10日在“御笔私家艺术空间”举办《望山田宽》马田宽油画个人作品展。2009年7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名家名作精选—马田宽作品集》。

寻找我们的“家园”
——读马田宽的风景画
李生琦


西北汉子 高原情怀

马田宽这个人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西北汉子”,对,他是典型的西北汉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这种汉子的特质就来源于大西北这片广阔的天地。

他是在家乡陕西宝鸡的农村度过他的童年时期,从儿时起就受到秦陕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他热爱绘画的天赋,成人后有了一段在青海花石峡当小学教师的经历,而这一段经历又让他具有了一种特别的高原情怀。

《奔云下》
花石峡位于青海省玛多县,那个地方高寒缺氧,是青藏高原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长达八个月的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这段艰苦的工作经历却培养了马田宽坚韧、豪放的高原性格,凭着这股子“汉子”精神,1986年他如愿以偿地迈进西安美术学院的大门。毕业后他又回到了青海工作,二十多年后调至西安交大人文学院艺术系。

《穿天杨》
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西北这块土地和对艺术执著追求。高等学府的熏陶与大西北风情的融合,加之西北汉子的那种执著和追求,他在油画写生创作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深入西北 体味文化

《大山深处》
在历史上,西北曾孕育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创造出最为先进灿烂的古代文明,辉煌的历史为西北地区积累下了丰厚的文化传统;西北大地还有极为丰富的自然风景的资源——辽阔的草原、广袤的黄土高原。正是大西北这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和辽阔的大自然滋养了马田宽的绘画艺术。

《幽谷》
近二十多年来他深入西北地区写生创作,青海的雪山草原,陕北的崇山峻岭,甘肃的河西走廊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在那些地方他一待就是一二个月,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为母体,画那里山川景色、风土人情,创作出一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

《高原云二》
读他的作品你可以感受到绘画中奔流着的是西北文化特有的热血,他的绘画不仅展现出了大西北自然风光,也体现出大西北的文化精神。朴素、温馨和厚重的民族特色在他的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你还可以体会到马田宽特有的明朗大气的精神境界。

《山雨欲来》
从他的油画风景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烟雨迷蒙、玲珑剔透的那些南方特有的景致,而是典型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苍凉和粗犷,你似乎能听到他在广袤的高原唱出的“秦腔”,她高亢、激越、苍凉,充满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深谷传音》
他不喜欢那种小家碧玉式的机巧,而是大刀阔斧,不拘小节,在大刀阔斧的“粗”中又蕴藏着家园温情中的“细”,这是一个个体的“我”在无数个自然面前提炼出来的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山雨.夕阳》
这里虽然荒凉落后,但是她有着坦荡磊落的赤子情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现代社会的,这是我们“记忆”中的家园,也是一个让我们对其充满着敬意和感恩之心的精神家园。

《俯瞰贺家川》
而他画面中的急风暴雨式的黑云压顶和温暖强烈的阳光、阴晴圆缺的景致也是我们现代家园的真实写照,她淡定祥和,亲切温暖而又有点荒凉,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精心呵护的当下的家园。

《秋黄》

色彩语言 微妙和谐

《坡下》
马田宽油画风景中的艺术特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画面中的色彩。他的画色彩很耐看,他所表现的大自然是通过其绘画语言——不同色彩的展现,而不是通过被动的描摹来表现自然。

《寒霜》
其魅力来自于每一幅作品不同的色彩调子、色块、色相之间的和谐而微妙的对比。

《尕让红山》
这些色彩语言都产生于一天的某个时段、某一个地方的具体的景色,产生于深入而又细微的观察、发现、体验和冲动。

《统万城之角楼》
这些色彩是他看到的,也是他感到的。正因为如此,黄土高原“单调”的色彩却在马田宽的手中显现的丰富多彩、强烈刺激。

《大山下》
在用色中,几乎是一个以黄色为主,红色和蓝色为辅,再搭配其他颜色,形成了色彩的交响乐,有各式各样的黄红蓝色的变奏、变调。

《二分之一》
这种色彩的交响乐只有色彩功夫非常深厚的艺术家才能挥洒自如地演奏出来。

《村口通幽》
在油画风景中马田宽还特别注意其作品的构成,作品中的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非常讲究,作品中的所有细节都被统筹安排在点线面之中,并且是在“拙”掩盖下的一种绘画式的讲究,这才是写生创作最大难点。

《骤雪》
此外,他的油画中的用笔也很有特色,作品中的笔法大多都是直线条、方笔触的,这种大块头的用笔很符合西北地貌的特点,给画面注入了强劲雄厚的生命力,这是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形式之美,也是马田宽给我们营造出来的大西北壮美家园。

《乍暖还寒》

立足生活 淡定守拙

《午后.土林》
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西北汉子特有的平实、执着、诚挚和坚韧。

《农家院》
在这个很容易让人浮躁和变化万端的社会里他一直坚守自己的追求,立足生活,立足青藏高原,立足西北大地。

《农家》
他淡定守拙,那种无形的文化传统和他的坦荡的胸怀使他在西北干踏踏实实的活儿,做踏踏实实的事。

《当顺人家》
这块土地具有洗尽一切铅华的“质本洁来”的魅力,留下的只是朴实雄健的力量。

《草原人家》

《深秋》

《草原松林二》

《巷中僧人》
我想,马田宽的行动和他的绘画给我们启示是:好画是“养”出来的,急躁不得,它得靠我们点点滴滴的每一天的坚守、每一天的进取。

《一抹暖阳》


“艺术就是爱”
马田宽
多年来,我日思夜想的想把画画好,每每兴冲冲地走向自然下大力气画一批东西,而回来以后能看上眼的却寥寥无几,有时把画翻过去看都不想看,心里那种滋味难以言表,常因未达到目标而苦恼,画好画真难!越难反倒更想画,难怪德加要说:“画家一般都是愚蠢的”。

马田宽老师在作画
柯罗先生说:“艺术就是爱”。这句话像是魔咒一般常常萦绕在我的心里。我生在农村、长在乡间、工作在城市,虽在大学教书,但与进城打工的农民兄弟没有什么两样,我喜欢坐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聊天、画画、调侃、拉家常,下乡的趣味、趣事常常会使我忘了自己是谁。随着年龄“坐大”越来越热衷于下乡画画的事,因为在我眼里的黄土、山川、生灵都是充满着非常感人的东西,它们比金子都珍贵、懾人魂魄、直入心灵,我无法抗拒与它们的交流,这也许是我的爱吧。


雷诺阿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正因为有无穷的创造感,大家才乐此不疲地去思考、去忙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只求过程、不谋结果,随遇而安、努力为好。画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一切都应该随缘、随性情。这几年,我东奔西走地画了一些作品,有没有创造感,自己不敢妄谈,敬请观我作品的师长、朋友给予赐教。
2017年9月10日于西安交大


策划 / 闫潇 张敏
文&编 / 张敏 王妍
责编 / 闫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人文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