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6日,“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东方色彩——历史与现状”是本次年会的主题,也就是从东方民族特有的感知方式与哲学思维出发,探究东方色彩的历史形态与现实价值,让东方色彩所凝聚的古老智慧贡献于当代社会。谈及该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认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东方视野。东方色彩认知与表达自成体系,东方色彩的结构关系不能用光学色彩学来解释,在色彩经验的物化形态背后隐藏着理性的色彩逻辑,体现了东方色彩的智慧高度。其次是历史传统。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中国色彩的历史,构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色彩专家们共同的学术任务与文化担当。最后是当代价值。构建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探寻中国传统色彩智慧在世界当代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从而获得与西方色彩学对话的平台。
开幕式现场
从东方色彩的版图来看,韩国、印度、伊朗等国家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年会发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主编牛克诚指出,建构东方色彩体系,就先要从学会欣赏周边国家和地区做起,欣赏它们色彩的历史与传统,关注它们的色彩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加强东方各国学者的学术交流,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会议,各国的学会会刊、文集等互相发表论文,相互译介色彩著作,相互引进色彩学术研究成果并借鉴其观念和方法,从而促进东方色彩研究的总体深入。他表示,“我们计划按照本次会议模式,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相邀进行,因为,东方色彩研究的现代学术共同体,不是通过一次会议,而是要通过一次次的会议逐渐地聚合起来。”
学术报告现场
基于上两届年会参会专家的国籍分布和平时学术交流的频率,又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本次学术年会选择了日本作为专家特邀国。中日专家围绕色彩词、色彩观念、色彩历史、色彩应用以及颜料制作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深藏在东方色彩经验背后的理性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东方色彩观念、知识结构及应用体系的建设性工作,建立东方色彩研究的现代学术共同体。日本色彩学会关西主持吉村耕治从鬼、彩虹、英文字色彩的表达上比较了中日在整个色彩文化上的一种异同的关系,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色彩研究更加深入和发达。在色彩学研究中,以东方色彩的视角出发,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我们研究色彩的目的是给人类营造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我们愿意和中国的各位教师一起为这个目的而努力。”
与会嘉宾、专家合影(前排从左到右:李一、曾启雄、杭间、牛克诚、吉村耕治、宋建明、李广元、窪寺茂;后排从左到右:王京红、肖浪、陈彦青、邵旻、吕成龙、安子毓、张春华、林淑芬、杨蕾、王文娟、吕光、郑晓红、杨建军、王进玉、郑巨欣、成濑正和、国本学史、何韵旺、张乐、刘燕、大前绘理、肖世孟、杨红、王冬松、侯立睿)
本届年会历时两天,分九场进行。中国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曾启雄认为,本届色彩年会的论文内容丰富了不少,涵盖的层面也更广,论文当中既有色彩文化性研究,也有色彩精神性研究,同时还有色彩物质性研究。论文中确实有“东方色彩”的倾向,这也是建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
据了解,“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牛克诚发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以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为主题的年会。会议的宗旨是搭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建立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交流对话机制,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共同体。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邀请了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色彩研究专家,与内地高校、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起,就色彩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向度的学术交流,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