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2月 6th, 2023
  •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Membership application)
  • 会员登录(Login)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Home
探索空间
艺教创想

AI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主题演讲摘要

12月 1st, 2018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艺教创想 0 comments
AI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主题演讲摘要

编者按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正逐渐取代人类工作,机器学习的能力正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之下,视觉艺术教育该如何重新确定其范围、目标和方法,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

11月17日至1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承办的“2018视觉艺术教育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0余位美术教育和理论界专家学者参加,围绕“AI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此次论坛通过主题演讲、专题发言、圆桌研讨、专题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视野和角度,反映AI时代背景下全球的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主题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顾平,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直江俊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系主任陈淑霞,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副教授布列塔尼·哈克·马丁,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 时间:2018年11月17日9:00-12:00

□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

□ 主持人:钱初熹

主题演讲摘要

▼

顾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感知、经验与素养——美术教育的“视觉”回归

在强调美术教育其“教育”定位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科”资源的作用,否则教育功能便难以激活。美术的学科资源是围绕“视觉”而展开的,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理应成为各类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视觉素养是人的一种能力,它源于美术的学科属性,符合人生理的视觉本能(视觉脑),通过后天的训练,具备比常人更好的观察力与对艺术品的敏感。从文化学角度看,视觉素养除了“看”的生理功能之外,还符合人文的成分。我们看对象,是由生理的看到伴随知识后的“看见”,最终实现“理解”的目标。由美术认知而获得的“视觉素养”,既是人借助“眼”看的生理机制,更是复合了“美术文化”的一种经验表征,文化存在于美术图像及其意味之中。视觉素养教育,是通过感知而实现的,它由视觉敏感与美术文化共同支撑,我们也可称它为“视觉经验”——对图像的敏感与释读。

美术教育是通过对作品与自然观察的感知训练,获得直觉敏感,形成视觉经验;通过阅读与理解,获取丰富的美术人文知识,积累学科知识经验;通过对媒材与技术实务性训练,形成实践操作经验;伴随以上过程,体验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文化的魅力。美术教育的获得感实际上是培养人的艺术感觉,而艺术感觉则体现在其视觉素养之中。因此,美术教育的展开要充分运用“感知”的桥梁作用,以帮助与诱导学生获得“视觉经验”,建立“视觉素养”,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意义。


直江俊雄(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写作教育

艺术写作教育旨在交流人们的艺术经历,凸显艺术在生活中的价值。为了在人们的生活中与艺术建立起可持续的关系,我们必须在语言思维的帮助下将艺术体验定位到我们的生活理念中去。我相信这种依靠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而形成的艺术思维能力会成为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能力。

2005年,我发起了一场艺术写作大赛,名为“高中生艺术作家奖”,要求参赛者在三个主题中择一进行写作。第一个主题是“制作体验”,鼓励高中学生描写他们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的经历。第二个主题是“作品调查”,鼓励高中生撰写对专业艺术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第三个主题是“艺术支援”,鼓励高中生撰写介绍人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相关文章。2017年,这场大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收到了来自13个国家的551份参赛作品。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学生们通过艺术写作来感知和表达生活。艺术写作的过程不仅是对作品说明的过程,更是在书写过程中获得新的思考的过程。艺术写作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从新的思考框架中发现新的艺术价值的能力,还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今天,是十分重要的。


陈淑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学系主任)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基础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

艺术生活化,首先,要理解何为“艺术”。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是艺术家创作的一种境界。以艺术的方式进行生活,使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二者不分彼此地融合到了一起,这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是理想也是目标。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尝试着将视觉艺术向其他领域迈进,拓展了视觉艺术的多种可能。在美术教学中,对“美术”概念的理解已不仅仅停留在“美术”的范畴。作为教育的载体,我们的美术课堂能做什么?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多学科知识融于有趣、具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在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过程性知识。课程教学不是教授抽象的知识,而是将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的、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发现—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案来完成教学。让学生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进行群体性知识建构。分享学习资料、分享智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讨论。评价方式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表现,而非根据个人的表现进行独立评价。


布列塔尼·哈克·马丁(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副教授)

 艺术和创新:AI时代人类的人工智能

现如今,人工智能正取代人类工作,机器学习正快速发展,但机器仍无法复制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艺术能力是通过艺术实践获得的,并有利于创新,或有利于一个人在一种艺术或创新环境下高效工作的能力。由此,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艺术家型的教师。艺术家型的教师是艺术融合者,这种教师会发展并使用基于艺术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并展示另一门学科的知识。艺术教师和艺术家型的教师之间的区别在于:艺术教师教授艺术,而艺术家型的教师则是创造基于艺术的学习体验。

我认为,通过创作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这将会增加他们把艺术用作认知方式的动力。通过设计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升设计思维技能,这会让他们更愿意冒险、创新、试验不同的学习方式。而通过审美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升审美能力,从而更有能力去创造融合了思想、感觉和想象力的语境和体验。三种能力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艺术技艺能力。如果教师能进行足够的专业学习来发展其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利用艺术进行教学。专业的学习可以提升艺术才能和创新意识,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创新是人类的AI,艺术在发展人类自己的AI方面至关重要。


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共享·交融——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创新与反思

面对当前校外教育机构的新理念和新形式形成的挑战,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提升公教理念和形式?在我国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下,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探索“馆校合作”的路径?我想,这不仅是一个合作的问题,还是一个共享和交融的话题。在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领域里,思考这样的话题是有一定背景的。第一,是基于我们对当前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发展状况的认识。第二,是基于我们对当前美术馆公共教育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识。第三,是基于我们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理念的理解。

面对新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发展?首先,教育离不开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核心是大众美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应充分发挥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如基于实物、情境开放、形式多样、受众丰富、资源整合等。第三,可以将美术馆公共教育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培养大众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能力。第四,美术馆公共教育可以通过开放平台、多元视角、跨域互动、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等方面来实现共享与交融。

Previous article 丹青笃行丝路 文脉守望长安——记国家艺术基金“丝路文明”美术人才培养计划
Next article 中国风格,绽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国际巡展亮相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欢迎投稿或与我们联系,网站公共邮件地址为: allartedu@163.com

Related Posts

什么才是一份好的美术馆学习单?

什么才是一份好的美术馆学习单?

12月 1st, 2018
近期热点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教学案例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11月 28th, 2018 1239 0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教学案例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12月 1st, 2018 1230 0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5月 26th, 2021 1120 0
时间线
10月 14th 5:12 下午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6月 13th 4:12 下午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7th 1:07 下午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11:52 上午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8月 26th 6:47 下午
协会公告

第八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2021线上系列讲座

6月 16th 9:46 上午
名师百家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5月 26th 1:18 上午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4月 2nd 10:00 下午
协会新闻

世华第八届嘉宾谢丽芳讲座侧记 ——《美术教学对儿童原创精神的保护与激活-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儿童与儿童绘画》

最近更新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10月 14th, 2022 165 0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13th, 2022015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2022015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6月 7th, 2022014
Can I help you?
Welcome to contact us.Contributions and contact address is: allartedu@163.com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欢迎投稿或与我们联系,网站公共邮件地址为: allartedu@163.com
© 南京邑方文化 - http://www.allartedu.com 版权所有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18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