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上午,北京市中小学美术学科召开教研工作会,为了更好贯彻陶涛主任、耿鑫老师所提出的深入学习“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切实践行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会议精神,东城区小学美术学科于当日下午,进行了学习核心素养区级全员培训。
2017年3月8日下午,在北京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东城区小学美术学科及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小学美术组,再次聘请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小学美术学科特聘专家导师——尹少淳教授,做“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教育”专题讲座。这是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后,东城区小学美术学科组织的第二次学习培训。
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导致了教学关注点的挪移。美术学科也提炼出自己的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了新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美术课程目标的改变,美术教学方法“辄从之以移”,形成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关键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专家崔允漷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双基”时期 (大约从1949年到2001年),第二个时期是“三维”时期 (大约从2001年到 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第三个时期是“核心素养”时期(从2015年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之后,实际普遍发生效应应该从2017年以后算起)。对此,我是赞同的。所谓“双基”,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基础教育不衰的追求,及至今日依然是教师教学最重要和最实在的目标,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教育的标签。所谓“三维”,也即2001年新课程实施之后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目标体系。从实施情况看,我发现很多美术老师在表述“三维”目标的时候,最到位的还是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却不甚了了,理解起来似是而非。莫说一线老师,我们很多专家也未必能将其与“知识与技能”目标作清晰的区隔。如此,也就难以表述到位了。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表述得有些(似乎也只能如此)“虚”。所以,在我看来,这一阶段虽貌似“三维”,实乃“双基”。“核心素养”时期则是我们需要强光照射的。
最新的改变发生在2014年。为了启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开始着手制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项目是由心理学家林崇德领衔,在暂未最后定稿的时候,普通高中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旋即上马。时至今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尚未定稿,我们目前看到的依然是征求意见稿。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所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际上是未来中国公民的核心素养,代表着国家对公民人格、精神、身体和能力的基本构想和设计。基于这九大素养,各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区级学科教研活动后,尹少淳教授再次与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小学美术学科教师代表及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美术组全体教师座谈。深入交流学习核心素养的收获及体会。
座谈交流中,中学高级、市级骨干、一师附小美术组组长孙彩墨老师,代表老师们发言。她首先感谢尹老师深入东城、走进学校指导学习核心素养,并表示东城区小学美术学科的老师们将不负众望,在践行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学在前面,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是尹少淳先生的最新著作。作为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军人物,本书是作者对从事多年的美术教育研究工作的思考和总结。全书精选了十三个话题,以谈话的方式就美术教育的哲学思考、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十三个观点鲜明、深刻、符合时代特征,并以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以阐释,尤其是对于当今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论述,为教材编写工作、一线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尹少淳谈美术教育》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明确美术教育发展方向、研究美术教育规律、实践美术教育理论的必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