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常有人感慨,2018年是一个大流年,流失大批人才的一年。这一年里,艺术界,科学界,文学界,娱乐圈,占据几代人记忆的人物相继离开。
李敖走了
舌战群英的热闹景象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计春华走了
最佳反派角色的演绎者永远淡出了观众的视野
布仁巴雅尔走了
《吉祥三宝》的曲调还经常被哼唱
单田芳走了
唤醒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方闻走了
永远告别美国亚洲艺术史学界的开拓者和领航者
李咏走了,所有人都觉得太突然
金庸走了
大闹一场之后,带走了大家的江湖梦;
……
走出国内
还有霍金、安南、樱桃子、斯坦·李、史蒂芬·海伦伯格
这些远去的背影,却只是一小部分,深切缅怀这些在2018年离开的人。我们将时针拨回更早的以前,中国现代教育已历经百年沧桑,对于现代教育百年史来说,最值得纪念的人还是蔡元培先生。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建校106周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

蔡元培(1868-1940)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英多
1930~
“其山嶵魏以撮额,其水蛱蝶而阳波,其人磊落而英多,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英多,才智过人的意思。”

蔡英多父母合影
谨以此文
致敬蔡元培先生
纪念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父亲曾割下自己的肉,做药引。”
蔡元培是位纯粹的文人,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就成为了翰林院编修。蔡元培父亲去逝时,他们兄弟三人尚未成年。蔡元培的母亲力辞亲友的捐款,节俭度日,独力将孩子们抚养长大。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却并没有因此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慎言”是蔡元培母亲家训中最重要的一点。家中来人坐客时,母亲都要前思后想,不愿说错一句话,使他人误解或不快。客人走后,她还会给孩子们讲解,与人应答时,举止言谈如何才能得体。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杨宏富/ 绘画
蔡元培读书时,母亲都会陪伴他点灯夜读,若时间太晚,母亲则会让他先睡,黎明时叫醒他。清晨之时,蔡元培思路格外清晰,深夜没有思路的文章竟能文思泉涌,一蹴而就,如此培养了他晚睡不如早起的好习惯。
回忆起父亲曾经割肉为母的往事,蔡英多的眼睛里含着泪光。即使是二十四孝也不曾有一则“割肉喂母”,此刻从为人子的蔡英多口中听来,再真切不过。身为人子的蔡元培,曾经割下自己手腕的皮肉,作为母亲治病的药引。不论偏方是否有效,蔡元培至孝如此,闻者动容。

“父亲总是很安静,很温和,我几乎没见过他生气。”
蔡英多出生时,父亲蔡元培已经62岁,父子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没有寻常父子间的宠爱与依赖。蔡元培父亲的身份于儿子蔡英多而言,更符合“师长”的角色。尽管蔡英多对父亲的印象仅停留在十岁,但年近九旬的他依然能慢慢地回忆起与父亲有关的事,自己与父亲的精神不离不弃。
身为父亲的蔡元培,他的为人处事,当真可以用“字如其人”来形容,干净的笔墨,不含杂质。或许,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蔡元培的书法并不算特别出众,但他的书法却具有清秀儒雅的气质,这源自他深厚的旧学基础、渊博的学识修养,以及开阔的艺术思想。

蔡元培 行书五言联
对于传统文化,蔡元培的取舍意向有着鲜明的个人坚持。他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人文之根,绝不丢弃,与当时要砸碎一切的那些文人相比,更显得有纯粹高远的文化品质。因为敬重珍视传统文化,蔡元培的书法,尽守传统质感,功法精细,碑帖功夫深厚。
除了有清秀儒雅的外显形态,蔡元培的书法更有文人“有志气亦多情”的精神风骨,传达了文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看似柔美的书法里,实际隐藏着笔者坚韧进取的笔墨精神。

蔡元培书法
“小时候很喜欢书画,父亲自己也很喜欢国画,所以对我大加鼓励。”

蔡英多在航空机械方面卓有建树 杨宏富/ 绘画
蔡元培将自小在双亲良好家教影响下的好习惯,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子女。蔡英多自小喜爱画画,蔡元培就领着他去请教刘海粟,在他看来“有了美术的兴趣,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后来,事实证明父亲的话是正确的,蔡英多就读华东航空学院,在航空机械方面卓有建树。

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风眠函
谈及国立艺术院补行开学式
“当年国立艺术院成立的时候才几十个人,你看看现在,我刚问了一下是四万人!我父亲泉下有知,也会很高兴。”想起父亲对自己书画爱好的鼓励,想起他当初对美学美育的坚持,八十八岁高龄的蔡英多在出席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校庆时,感慨万千。

纵观蔡元培的一生,从最基本的为人开始,他人生的每一个身份,都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他对北大影响最深的贡献;“以美育代宗教”是他坚信不疑、贯彻始终的理想;“闳约深美”是他对中国美术教育最执着的期待与鼓励。
他是北大校长
“弟到京后,与静生、步洲等讨论数次,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蔡元培 《复吴敬恒函》

北京大学红楼旧址
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上任,开始了他对北大的改革。彼时北大的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为升官发财、混文凭和资历而读书,教员中更不乏不学无术者,学校中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的氛围。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任命状
蔡元培深知北大当时的情况有多糟糕,同意出任校长的决定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本着教育救国的宏愿,知难而上。
任期间,他博采众议,厉行革新,将具有浓厚官僚气息的旧北京大学逐步改造为一所充满生机的中国最高学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教育理论。

北京大学第一批女学生
“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蒋梦麟 《西潮》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 北大名师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评价蔡元培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北大文科哲学门第二届毕业生合影
前排左四至左七依次为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
他是 “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者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他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自始至终,蔡元培都在为教育努力,坚持“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他也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

蔡元培手稿 “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蔡元培将美感教育解释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蒋梦麟 《西潮》

蔡元培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蔡元培深谙美学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的核心就是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正是美育的宗旨。放置物欲横流的当下,审美能力的作用更显得不可替代。于个人而言,审美关系到自我对生活内涵和魅力的感知。即使身处的世界相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2017年人民日报时评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于社会而言,美育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做解释。2017年人民日报就曾发出以《美育是一种刚需》为题的时评。明确指出审美能力对于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基础作用,“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他是上海美专董事会主席
“在民国艺术界,如果我们将蔡元培比作投石子的人,那么,刘海粟无疑就是一颗石子,被投进了一片宁静的死水,并溅起阵阵浪花。”
——李安源 《刘海粟与蔡元培》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旧址
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约同画友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这所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正是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石头城下的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1918年4月,蔡元培的寄语:“闳约深美”成为校训;1919年12月,蔡元培帮助上海美专组建了校董会,并担任董事会主席。从1923到1940年,蔡元培主持过数十次董事会,为十数届毕业纪念刊题词。

1935年上海美专校董会议 前排右四为蔡元培
“‘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
——刘海粟
在刘海粟的努力下,“不息的变动”的思想延续了蔡元培的主张,向着良性的方向延伸。从1923到1940年,上海美专有数百名毕业生从蔡元培的手上接过毕业证书,步出了校门。

蔡元培题 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教材《美术》
这段辉煌的历史未曾随着时间的流逝远去,一代又一代南艺人铭记至今。百年后,南京艺术学院的校训还是蔡元培1918年题赠的“闳约深美”,唱的还是那首蔡元培作词的校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美专学生旧照

如今,120岁的北京大学、106岁的南京艺术学院、90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将带着蔡元培先生最美好的初愿,一如既往地前行。未来,即将到来的2019年、2020年,十年后、二十年后,美育对于美好心灵的塑造终将引领个人乃至社会抵达精神高地。
————————
特别感谢南京艺术学院对本期专访给予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