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2月 6th, 2023
  •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Membership application)
  • 会员登录(Login)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Home
探索空间
实践探索

“格式塔”理论在小学低年级写生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2月 7th, 2018 Angel 实践探索 0 comments
“格式塔”理论在小学低年级写生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格式塔”理论在小学低年级

写生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沈瑞芝

摘 要

“格式塔”是由感知觉主动参与的审美活动,通过完形,将局部细节与整体结构在对比中相消相长,相辅相成,进而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教师运用“简化”完形的特点帮助儿童在纷繁的对象中归纳出相对简约易辨的外形,再辅以“引、放、推、控”等多种干预手段,使儿童在写生时依据自身的不同感知,“强化”对象的质感、肌理,使作品呈现生动多元而又极具表现力的特点。

一、 “格式塔”理论在小学写生教学

中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眼脑共同作用,将对象简化,并依据自身感受强化各个单位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这就是“格式塔”。

美术教师了解、遵循“格式塔”心理学规律,在教学中善加保持学科技能要求与“格式塔”心理特点的平衡,既保持儿童作品张扬的个性,又在形式美感的表现方式上加以雕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线条写生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格式塔”理论基本概念与

绘画形式

“格式塔”是德语词汇(Gestalt)的音译,英文往往译成form(形式)或shape(形状)。其实,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既不是指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中笼统所说的形式。前一种偏向指一种空间结构,后一种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它们都不符合“格式塔”的确切含义。为了将上述二者区别开来,中文一般把“格式塔”译成“完形”,其所指的不再只是视觉上单纯、静止的形状,而是着重于事物各部分组织成的整体性效果,这种效果是经过人的感知活动实现的,它要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的总和。

在“格式塔”心理美学中,“格式塔”又被译作“完形”,同人的感知活动紧密相连,经由这一桥梁,人的感知觉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审美活动,将那些外在的、独立的、个别的局部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实现完形,其注重局部装饰的细节与整体结构、形态、功能的一体化,注意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把每个局部都视为整体的局部条件和可变因素。

它们在相互对比中相消相长、相辅相成,融为一个整体形式,进而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就像我们欣赏凡·高的《星空》,单就表象而言,这幅画只是一块油画布和多种油画颜料描绘的彩色短线相加而成的总和,但这么一堆材质经由艺术家之手,融汇了凡·高由星空而产生的个人感知,于是看似简单旋转排列的短线立刻产生流动的观感,整幅作品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这种排列方式完全与现实无关,它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感知的结果,其价值远高于单纯地把画布与颜料相加。

三、 “格式塔”理论在线条写生

中的运用

艾斯纳在《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一书中写道:“艺术活动是智力的一种形态。正在绘画或雕塑中的儿童是在对付一个难题,一个寻找以某种观念、意象、情感为途径的难题。”

进行线条写生时,儿童其实就是在不断观察、对比、描摹中提升自己的艺术感知力乃至智力。

然而,帮助儿童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通常会灌输一些自己的经验,如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三维空间或注重细节比例等,最后,好端端的写生画成了借教师的眼观察、用教师的脑分析,却由学生的手来呈现,其效果可想而知,许多伪学生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如图1、图2所示。

图1 伪学生作品

图2 学生作品

其实,“格式塔”也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简单规则的“格式塔”,就如“蝌蚪人”现象,只是一种非常初级的“完形”;二是复杂而不统一的“格式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在观察能力上有所提升,能找到事物的特征,但还不能或不擅长协调这些特征与画面其他元素的关系,画面中的形象往往彼此脱节;三是复杂而又统一的“格式塔”,即能顾全画面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巧妙运用这种作用绘制完整的作品。要帮助学生实现第二层“格式塔”到第三层“格式塔”的飞跃,只需充分了解“格式塔”心理的基本规律,并在教学中合理协调技能要求与它的关系,把握好成人干涉的“度”,保护儿童作品中可贵的张扬之处,同时再依据形式法则指引学生在自身观察描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儿童的线条作品自然会产生成人无法企及的特殊美感。

(一)简化——关于形式关系的整体观念

“格式塔”理论认为当眼睛看到某种形状时,知觉就已经对客观刺激物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活动。所谓的“格式塔”或“完形”,在中国话中可称为“相”,而用“格式塔”观点研究可以说是“定相”,简言之即认其“相貌”。这种“相貌”基本都经过了简化处理,只保留了“形”。

为论证视觉艺术中“格式塔”心理的存在和作用,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心理》中分析道,世界各地的人类早期壁画与孩子们稚拙鲜明的画作惊人相似,均无直线条,也无透视关系和空间感,只用极为简约的形来表现事物,然而这并非是他们的视觉和智力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压根就没有这些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心理有一种推论倾向,可以把不连贯的有缺陷的图形尽可能在视觉心理上加以弥补。孩子们相信,他们的画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的如实反映。这就是人类早期视觉艺术的规则。这就证明,人在最初并不具有驾驭形式的能力,他们只是用了自己身体所能掌握的能力,用了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方式来重新组织他们的视觉感知对象。

1. 学生现状分析

在线条写生画中,儿童最常用的“武器”就是线。线条是最具抽象性的形式因素。其实,在现实中,线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三维立体的,但儿童却很自然地用线来表现事物的轮廓,这正是他们在归纳在完形。正如幼儿时期,孩子会用单线表现人物的手脚,呈“蝌蚪人”状,如图3所示。且全世界不论国籍和肤色,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一阶段,这印证了人类简化完形的心理本能。

图3 我在游泳(4岁儿童画作)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整体布局画面、理性取舍、领会比例透视的能力,他们进行线条写生,其实就是对描摹对象带给自己的感受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及个性所产生的带有明显差异的一种反馈。

依据“格式塔”理论,这些反馈往往被加以归纳和简化,已不再是真实世界的如实反馈,每个反馈也大多不尽相同。

然而,“格式塔”心理这种“简化”完形的特点虽可帮助儿童在纷繁的对象中归纳出相对简约易辨的外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廓线,但对于细节观察而言却并非完全有利。因为,儿童在简化外形的同时往往也会去掉许多表现物象材质、肌理和内部形态的线条,这时教师的指引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2. 教师干预措施

(1) 重复,满足儿童心理安全需求。任何人对于第一次表现的陌生事物都会产生畏难、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儿童尤甚。在儿童的线条写生作品中往往将对象表现为笼统的轮廓,教师可提供范本任由学生不断重复单一形体而使画面产生形式美感。例如:写生毛衣时,儿童面对繁复的纹理无从着手,教师可引导儿童观察单个纹理的穿插并作示范,他们便能很快将其重复排列布满整件毛衣,同时也在不断重复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

(2) 变异,创设儿童认同的情感需求。儿童描绘的对象普遍无法做到眼手协调,使原来简易的样式变异。然而,恰恰有变异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成长性。例如,儿童把爸爸的下巴画短了,于是在此处反复修整却又无法去除画错的线条,教师及时化解:“瞧爸爸发福了,连双下巴都被你找出来啦!”结果可想而知,儿童破涕为笑,更起劲地把爸爸的下巴上又添加上了胡子,如图4所示。个性化的作品需要被认同才有存在的价值,试想如果凡·高也能获得这样的认同,不知这个世上会有多少类似《向日葵》这样的佳作,又会有多少个凡·高呢?

图4 7岁儿童写生组照

(3) 多元,激发儿童自身的创作需求。认知的成长、智慧的成长成为“格式塔”心理干预的效果。然而,它既是策略也是需求。当教师在原先单一的描绘方式基础上展示了多元的技巧、材质、工具时,儿童发出的惊叹声充分暴露了他们已被深深吸引,内心的创作欲求高涨。“格式塔”简约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受到吸引和鼓舞的儿童会主动选择更新颖的技法等尝试表现对象,甚至在教师所提供的基础上有创新和飞跃,如图5所示。例如: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儿童写生文具组合时,使用了新材料刮蜡纸和小竹笔,儿童兴奋之余马上有人尝试用橡皮在刮蜡纸上擦,结果呈现了朦胧的效果,恰与竹笔表现的坚挺线条形成对比,可见当儿童的创作需求真正被激发时产生的作品会是多么激动人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5 用油画棒和砂皮纸写生动物

用粉笔和油画棒写生石膏几何体

(二)强化——关于形式效应的可塑性、伸延性

“

“格式塔”观点的另一要点是把知觉机构看成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感觉元素在一定的时间内都是积极地相互作用,由此产生“力”,我把这种“力”理解为艺术的表现力。

”

在线条写生中它既是单一线条本身,也是线条重复排列后产生的形式效应。其实也就是接受对象身上特殊信号的刺激后,儿童获得鲜明的感知认识,并结合画面中其他形式因素在作品中将其加倍张扬地呈现出来,使密的更密,疏的更疏。

1. 学生现状分析

当写生对象受到某一强烈刺激时(例如对比明显的粗条纹上衣或一头浓密卷曲的长发),儿童往往会被其吸引,并且在作品中将其突出呈现。其实,这就是儿童于无意识中运用形式法则使作品产生美感。

2. 教师干预措施

“引”。引导学生在初步完形的基础上进行再观察,例如在执教二年级《昆虫乐园》时,学生画完轮廓后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近一点,再走近一点”,帮助学生发现昆虫腿上的细毛和身上的花纹;在写生叶片时请学生先用薄纸拓印,再用手摸摸叶片的边缘,借此提示叶脉和齿边的存在。有了引导性的语言,学生作品中细节的呈现明显比之前丰富。

“放”。留给学生选择表现方式的空间,充分信任他们能找到对象身上的突出特征,并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教师只需要在诸如绘画范围等方面稍作要求即可。在教二年级学生写生自画像时,我要求他们在画面里表现手和脸部表情。于是就在课堂里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学生以手托脸的不同姿态,再冲印成照片让学生对着写生。这样一来,很隐蔽地解决了该作品不易构图的难点,关于学生选择何种材质、何种表现形式则可由其自行决定,如此一堂课下来,作品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如图6所示。

图6  二年级独自画像写生

“推”。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特级教师朱正刚老师曾说过“极致就是美”;另一位同仁谈道“线条绘画就是不断地找对比”。

我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线条写生作品要想打动人心,必须在形式美感上做足功夫,也就是不断强化对比。依据“格式塔”心理规律,学生能自发感知对象中存在的形式美,如人物身上粗毛线编织的服装,学生一定会注意到编织的纹理,也一定会尝试去画,但是否能妥善处理这部分花纹与头发的关系呢?这时,就是教师顺着学生已有的感知推一把的时候,当画面对比不够强烈时,密的花纹应该更密,才能烘托及区分周围的物象。所以,虽然对象身上头发和毛衣花纹都很繁复,但它们最终只能不断呈现和区分“极密”和“次密”的效果。

“控”。教师不需要手把手地牵着学生观察和绘画,但好的教师一定要有预见性,能根据不同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最后进行不同的把控,这是四步操作方法中最见功力的一步。写生自行车时,学生经常把车龙头画得过低,导致画面上半部留白过多,教师就可提醒学生用落款来填补;在写生人物时构图过偏也可以通过移周围其他景物入图。

四、 结论

《惊人的假说》一书的作者克里克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的辞典将格式塔(gestalt)定义为一个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换言之,人们的大脑必须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和基因所决定的直觉感知,通过发现各部分的最优组合,主动构造出“整体”。不难发现,将“格式塔”心理学中所包含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和优化作品的形式美感,是具有其实际意义的。

然而,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每位孩子都具有令人羡慕的、质朴的艺术天资,他们往往能在决策时表现出深信不疑的神态。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视觉概念的发展,是与其自身所拥有的发展原则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指导和干预,均应符合学生个体在特定发展阶段中成长进程的需要。

综上所述,每位美术教师都应该深入了解“格式塔”心理的特征及规律,充分挖掘其能促进学生在作品中呈现形式美感的因素,寻找美术技能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之间的平衡点,使每幅学生的作品都充满令人惊喜的形式美感。

Previous article 我的父亲蔡元培 | 专访蔡英多
Next article 就爱带着孩子, --------一起创意蹦擦擦! 尹莉老师

Angel

Related Posts

寒假研学非遗瑰宝(二)——通州实小“南通板鹞工坊”

寒假研学非遗瑰宝(二)——通州实小“南通板鹞工坊”

1月 29th, 2020
寒假研学非遗瑰宝(一)——南通地区蓝印花布

寒假研学非遗瑰宝(一)——南通地区蓝印花布

1月 28th, 2020
中央美术学院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全球美育行2020洛杉矶站

中央美术学院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全球美育行2020洛杉矶站

1月 22nd, 2020
近期热点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教学案例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11月 28th, 2018 1239 0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教学案例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12月 1st, 2018 1230 0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5月 26th, 2021 1120 0
时间线
10月 14th 5:12 下午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6月 13th 4:12 下午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7th 1:07 下午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11:52 上午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8月 26th 6:47 下午
协会公告

第八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2021线上系列讲座

6月 16th 9:46 上午
名师百家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5月 26th 1:18 上午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4月 2nd 10:00 下午
协会新闻

世华第八届嘉宾谢丽芳讲座侧记 ——《美术教学对儿童原创精神的保护与激活-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儿童与儿童绘画》

最近更新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10月 14th, 2022 165 0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13th, 2022015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2022015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6月 7th, 2022014
Can I help you?
Welcome to contact us.Contributions and contact address is: allartedu@163.com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欢迎投稿或与我们联系,网站公共邮件地址为: allartedu@163.com
© 南京邑方文化 - http://www.allartedu.com 版权所有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18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