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曾认为:“我在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要发现孩子的绘画规律。重点放在孩子的绘画方向。因为每一个孩子画画都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过程,而我们也应该顺应孩子情感,让孩子“自由创作”、“自由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绘画的机会之外,应多正确引导孩子绘画的过程。因为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对自然和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去探索和思考,父母的关注,支持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学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小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想的时候,自然就会选择通过画出来让大家看到他的内心世界。
我的儿子叫杨博元,小名叫土豆,大家都叫他土豆,男孩,因为命中缺土,所以叫土豆。今年八岁了,小学三年级。土豆性格倔强、天真喜气、特别顽皮。一周岁左右,用手的运动轨迹开始拿起画笔涂鸦,握着笔的手挥舞着在纸上留下印迹,会在纸上留下点点、线条之类。由于爬行能力的提高,经常趴在地上拿着粉笔淘气绘画,想到或者见到非常有趣的事情会很高兴的叫起来,接下来便是没有节奏地涂鸦,但是中途是不能打断孩子的绘画热情。
我和他妈妈都是在高校任教,从事艺术教学工作,对土豆的艺术引导主要让他自学为主。接下来的岁月,他是经常这样,各种粉笔是他的绘画工具,家中的墙上、地板上、家具上到处都是他画的线型,曲曲折折的线条在他认为可画的地方上勾勾点点,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我不是太在意这些,我认为具备这样线型涂鸦是每一个婴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
突然有一天,很整的粉笔线条呈现在我眼前,地上出现了具体的物体形象,例如什么鸟、青蛙等等,而且表达很好,土豆已经两三岁。为了画蛇,他撅着小屁股手拿粉笔在地上连续画一条长十几米的蛇。这时我开始不由自主关注他了,但是我不会教授孩子画任何形象,让孩子尽情去画去涂鸦。我不断拿手机在找他画的图形以及视频,还是感觉有趣。应该在纸上作画,对,纸上可以保留,有的画非常有趣,不保留可惜了。我们买来几千张全开纸,让他自由地画。
有时十几张纸同时铺在地上,他手拿记号笔、马克笔在不停的画,一张纸两分钟画完了,那个时期,他一天可以画六七十张,甚至上百张。他画画状态是兴奋而快乐的,我和他妈妈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地放纸和收纸。有一个有趣现象,他每画一张画,画完后都会问我和他妈妈:“画的怎么样”,要知道,这可不是几张、几十张,而是画了几千张全开纸了,并且每天要坚持,我们在忙,只要他让问这张画如何?立即放下手中要做的事情,认真看画,“很棒!、好!”,这已经成为我们和孩子这间经典语言了。
贵在坚持,我们经常在整理他大量画作的同时,发现用马克笔或者记号笔画出来形态非常有趣且线型大而整。但缺点是纸张易粹,不易保存。必须用宣纸画,用毛笔画,先用四尺宣纸,他拿起毛笔迅速地画了一只鸟,天啊!我震惊了!这是这个三四岁孩子画的吗?
太棒了!我欣喜!从关注他开始一直是他的铁粉,珍惜他的每一幅作品。他需要有专业级别的工作室了,几万元的宣纸和几百支的毛笔还有几十万元的专业级的书籍已经充分说明,我的关注和付出在省内外几乎没有!早期他手大毛笔再吸墨非常沉,三十多分钟,十七张六尺宣纸被画完,累的满头大汗!毕竟才四五岁。看得出,他非常快乐!我喜欢看他画画时的状态,绘画的内容已经涉及 “八大、石涛、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李苦禅、齐白石、林风眠、新安画派、扬州八怪、诸多门派的艺术”,在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土豆所临习的资料选取主要还是根据土豆个性及其长时期的各个阶段的绘画特点来引导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指导他怎样画,包括构图、色调、造型等等,完全靠他自己独立完成每一件作品。因为,你会发现你的担心和想法全是多余的,他比你想象要好的多得多,在这一点上,他的审美绝不次于你,有可能还高于你,千万不要把他看成一个孩子!
五岁便大量接触宣纸并进行水墨渲染了,同年,北京观展黄宾虹,798观展现当代艺术展,清华大学美展等。五岁便有了自己的专业绘画工作室,从此成千幅的作品不断产生。同年,参观世界著名雕塑大师 贾科梅蒂作品(上海观展)、(北京观展黄宾虹)、(南京观展毕加索)前后五次赴景德镇进行瓷板、瓷器墨画素烧创作、瓷器新彩画创作,作品近一百余件。这一年,在安徽省合一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首次作品展览,展出作品200多幅。
第二部作品集诞生。
六岁的土豆所绘制的作品涉及陶艺、瓷器、瓷板、宣纸、徽墨、扇面等材料,绘画题材涉及花、鸟、鱼、家禽、山水等。这些作品有明清以来文人墨戏的元素,体现了土豆对不同创作材料的驾驭能力。他用完全超出他的年龄所不应有的成熟,以无拘无束的自由笔法,以夸张的造型,以绚烂的色彩,以严谨的构图,精采地展现了他心目中的童真世界。作品所呈现出的格调不是高冷严峻,而是天真烂漫。
进入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上学期主要以山水训练为主,大量山水作品在他笔下呈现。每天要抽时间陪孩子画画,因为孩子每天都会绘画,都有新作品产生。时间不可逆,因为孩子成长是家长首要的工作任务,即使再忙也要坚持陪孩子。我们是看着土豆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进步的点点滴滴对我而言是快乐的、是新奇的,也是一种期待,总是期待好作产生。还有关键一点,就是他的每幅作品都需要你的高度关注,你可别说:“我没时间,你等一等再说等等”,要知道,你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态度。
现在每天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坚持书法与绘画。下一阶段,书法要提到首位来训练,然后开启人物训练(三年级下至五年级上)。
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然而,却各有各自的路径。小土豆也是这样,天份是首位的,不教而教、任其自然则是他的人生起点,也应是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他对于其他小朋友最好的借鉴。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小土豆这样的孩子把民族主义的传承做为一种本能,而非其他。
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正龙教授说:“相对于北国大漠而言,我一直认为,史地之因,安徽湖山之间流淌更多的古风遗韵。。。。。。文童博元,幼承家学,既临习诸师大作,也乘兴挥洒笔墨,吟诗作画而传神写照,显出文脉渊源。浏览其作,画面质朴稚拙,形态无拘无束,花鸟虫鱼皆随性而率真,方圆之中有一神奇的天真世界。记得在皖南宏村一书堂柱上立有一匾,上书: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在此嘈杂时代,愿久违的先祖文风再接传承”!
杨泽银简介
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雕塑造型研究 中式物语徽系雕塑文化研究
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安徽省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长、合肥师范学院中式物语徽系雕塑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主持和参与教科研项目以及发表专业学术文章共计三十余项,作品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近二十余次,绘画及雕塑作品被机构及个人收藏。
讨论三个问题
1.如何解决美术教育体制与独特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调和问题?
2.具备艺术天赋的孩子如何突破最经典的中国画的辉煌?有哪些比较好的途径?
3.中西方在培养儿童绘画语境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中西方父母在培养儿童绘画方面的观念有何不同?
杨博元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