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2月 6th, 2023
  •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Membership application)
  • 会员登录(Login)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Home
新闻在线
国际聚焦

走进丹麦看教育

1月 13th, 2019 Angel 国际聚焦 0 comments
走进丹麦看教育

 

写在前面:

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将丹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引入国内。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有一百多名国内教育工作者在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组织下到丹麦实地考察,撰写了许多文章。为了让读者朋友更好地了解丹麦教育状况,本公号特辟“走进丹麦看教育”专栏,选刊部分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走进安徒生 

——走进丹麦的教育与生活

安徒生童话,大家都很熟悉。不过,安徒生知名度再高,我们也只看作是“小儿科”:不就是几篇童话吗?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

 

第二期“安幼”学员在小美人鱼前合影

但,当你去了丹麦,会发现太多的不知道!不止一个丹麦人说:安徒生在中国,被认为是儿童的;而在丹麦,安徒生更是成年人的。这是为什么?

这个被称为“童话的国度”,“世界最幸福指数排名”多次名列榜首的国家,安徒生的存在,远远不是那几篇童话、小美人鱼塑像那么简单。安徒生,对丹麦到底意味着什么?笔者有幸作为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简称“安幼”)的一员,在老牛基金会的资助下走进丹麦,得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寻。             

     

01

“笨汉汉斯”的创意思维

安徒生有一篇童话《笨汉汉斯》:

一位年老的乡绅,有三个儿子,老大能熟背字典和报纸,老二精通法律还会绣花,都被认为心灵手巧,只有老三汉斯笨手笨脚的,被称为“笨汉汉斯”。国王的公主公开征婚时,两个哥哥去求婚,老三也想去,父亲说他太笨,没资格去。但是汉斯骑了一只羊上了路。路上,他捡到了一只死乌鸦,半截旧木鞋,和一把泥巴,说要送给公主。两个哥哥笑话他,他也不在乎。

到了王宫,场面宏大,炉火正旺,公主说:我们今天要烤几只子鸡呢!其他求婚者以及两个哥哥的“知识”都派不上用场,所有“聪明”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汉斯应答自如,他拿出路上捡到的东西:旧木鞋当锅、泥巴当佐料、烤了一只死乌鸦!公主觉得他既幽默又聪明,嫁给了他。

在南丹麦大学安徒生研究中心,曾做过26年校长的延斯•托德博•波特森(Jens Thodberg Bertelsen)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安徒生与教育的关系。提到“笨汉汉斯”的启发意义:汉斯能够在看似一钱不值的东西上发现意想不到的价值,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其价值就在于:打破常规,幻想与创造力,寻求超越自我,小中见大…… 

在丹麦,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不止停留在“童话”里,更落实在教育与生活中。如“乐高”玩具,最早只是一位木匠的创意,后来成就了一个全球知名的玩具“帝国”。

此行在丹麦,我们访问了位于欧登塞市的瑞米达(Remida)中心,这是一个学习体系,通过工作坊的环境,让孩子用废弃物来制作创意作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灵感和创意,“在玩中学”,让“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走进瑞米达中心,就像进了大仓库:纤维管、塑料网、金属丝、空鞋盒、废布料、木料……都是从工厂和商店收集来的边角料,唯一条件是无毒无害。

在中国,幼儿园和学校也有一些“变废为宝”的创作,比如用塑料瓶、吸管、废纸盒来制作东西。那么,瑞米达有什么不一样吗?

瑞米达中心

凯琳·伊斯克森(Karin Eskesen)女士是瑞米达中心的主席,一位思路敏捷、说话睿智的老者。她曾在意大利瑞吉欧工作,与瑞吉欧体系的创立者马拉古奇有频繁的合作。凯琳老师介绍,瑞米达的理念是:坚信儿童有“潜在的、强大的能力”,鼓励儿童发展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论,探索和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以“可持续”的概念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

首先,她让我们去观察,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物件。然后围坐成圈,请每一位学员分享:你对物件有什么感受?它的形状、轻重、触感、规则、颜色、功用是怎样的?你觉得它可能用来做什么?等等。这种揣摩、倾听、提问、分享、动手,不仅让人脑洞大开,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老师对每位学员的高度尊重和关注。

创意,为什么动手如此重要?有时候设想得很好,不见得能做出来;有时在做的过程中,又会发现另外的可能性。凯琳老师说:“从教育理论来说,手的触觉会反射到大脑中,可以形成很多画面,并分享出来。正如一位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所说:手,是可视的大脑。”

孩子小小的年纪使用刀、锤、锯、刨、钳等工具,危险吗?老师说,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a’t’s理论表明,在成年人的恰当支持下,是可以给孩子一些挑战的。教师、同学是前两位“老师”,环境是“第三老师”,有时候孩子呈现出来的能力,令人惊叹。

来“玩”的孩子,小到一、两岁,大到中学生,都玩得很“嗨”。东西通过自己的手:变、变、变!演绎了“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理念。最有意思的是一个7岁小女孩的作品:一个塑料小堵头,原先的功用是防止椅子的金属腿与地板直接摩擦的,这个小玩意到了小女孩手上,它“变”出了丹麦圣诞月的二十四个小礼物:光头小人、长喙的鸟、张着大口少年、头插羽毛的酋长、茅草小屋、骑车的杂耍人、戴礼帽的绅士……

瑞米达中心里7岁小女孩的创意作品:圣诞月24个小礼物 

全丹麦有五家瑞米达中心,孩子们每周有一个下午可以来“玩”,每月有一天“家庭日”向家庭开放。为了能从工厂和商店持续收集到免费废料,瑞米达中心必须去游说政府、企业家和社区,得到他们的认可;也要游说学校和家长,让他们支持孩子。由此,瑞米达不仅仅是学习场所,更是将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联结连为网络的一个核心。

安徒生研究中心的延斯•托贝尔•波特森(Jens Thodberg Bertelsen)教授解析,就像“笨汉汉斯”,他为什么赢得公主的芳心?因为他没有学过“系统的教育”,也没当过官,因而他保留了非凡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而故事中,应该说公主才是真正的“主角”,她衡量人才,并非用那些可见的、能测量的标准,而是不可量化的、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幽默的气质。丹麦人做事总爱说:Have fun(有趣)!面对困难,幽默最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在安徒生童话中,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故事还有《丑小鸭》、《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等。最经典的就是“老头子”的结尾,两个英国人心甘情愿输给“老头子”一百一十二镑金子,说:“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02

学习,会在“戏剧”中自然发生

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作为鞋匠的父亲,每个周末都为他做望远镜、木偶舞台和能变换角度的图画,还朗诵剧本给他听,这燃起了小安徒生日后想当舞蹈家、歌唱家、演员或者剧作家的梦想。

在安徒生的成长中,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对于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丹麦,有许多扮演安徒生童话的小游戏,一些小型的剧院、游乐园也都在演出安徒生童话,很普遍。

 

Lisa·Van老师讲课

在“安幼”课程中,我们见到了金发披肩的丽萨·范(Lisa Van)老师,一位优雅的女士,她带着自己设计的“妈咪和小老鼠”的童话服装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她把国王、王后、公主、士兵、巫婆、小狗、牛、羊、兔子、狼、老鼠等服装拿出来让我们试穿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充满童趣的服装点燃了大家创意,纷纷各种摆拍,十分欢乐!

“妈咪和小老鼠”的服装不仅生动可爱,且无论什么身高,都可以披挂上阵,这是丽萨·范老师精心设计的。丽萨老师的教育背景是经济学硕士,她为什么要设计服装呢?因为她的个人爱好就是做漂亮的小布艺,女儿小时候,她做了一些童话服装让女儿带到幼儿园去玩。女儿长大后,某一天,她与女儿回访幼儿园,惊讶地发现,8年过去了,幼儿园还在使用当时的服装!孩子们穿着服装一遍一遍地玩角色扮演游戏,不亦乐乎!

这深深触动启发了丽萨·范,她看到了童话服装对儿童的巨大价值。于是她辞去了在企业的工作,将爱好转变成专业,与学术团队合作,研究如何使用童话服装作为教育的工具,创建了“妈咪和小老鼠”品牌的服装。她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永远不会为了学习去玩,但是,学习会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发生!”

 

Lisa·Van提供的“妈咪与小老鼠”童话服装

“戏剧”怎么“玩”呢?以安徒生童话《打火匣》为例,首先让孩子听故事(丹麦的孩子对安徒生童话都很熟悉),然后参与者自己选择“角色”——国王、士兵、女巫、小狗、市民等。游戏开始,一个人来朗诵故事情节:士兵如何背着行囊走路?如何应巫婆的要求爬进树洞?如何对付三只狗?等等,所有“角色”的动作、表情、配合,都靠“演员”根据故事描述来即兴创作,把故事演绎出来。有些孩子喜欢“搞怪”,更增新意。

丽萨·范与很多幼儿园合作,通过“戏剧”给孩子提供玩的“工具”。在欧登塞市的克莱蒙幼儿园,我们观摩了一次孩子们的“幻想之旅”,完全即兴,没有剧本、没有排练,不穿童话服装,就像“过家家”。

那天孩子们“幻想之旅”扮演的“角色”有国王、公主、钻石国王、小猫、美人鱼等。有趣的一幕是:演钻石国王的几个孩子,不知为何产生了矛盾,推搡起来。教师不是去拉开孩子,而是问:“你们发生了什么?是战争吗?”孩子答:“我们正在决斗,看谁能领头呢”……

 

克莱蒙幼儿园孩子们的“幻想之旅”游戏

“王宫”养的几只“小猫”狂躁不安,不断向“王宫”外爬去,几位“公主”拉也拉不回,老师又问小猫:“是不是昨天晚上没有抓到老鼠,饿了?大家给小猫喂点吃的吧!”找了个舒适的窝安顿“小猫”,再带大家唱《摇篮曲》,让小猫“睡觉”……最后,“幻想之旅”在庆祝的Party中结束。 

有一个重要细节是:如果有孩子不愿参加游戏,老师会接纳他们,还专门做了一条玩具“小鱼”——我们称之为“安慰鱼”,问孩子:你愿意在旁边照顾“小鱼”吗?或:你愿意当“观众”吗?这样的安排不会边缘化任何孩子,包括情绪低落的孩子。往往是,一开始不愿参与的孩子,逐渐被感染,最后加入到游戏中。

 

 孩子们在唱歌

丹麦幼儿教育有六大目标:1,个体技能;2,社交能力和包容性;3,语言发展;4,身体和运动;5,自然、科学和户外活动;6,文化表现、审美和价值。在整个戏剧过程中,教师的高超在于:没有预设,也没有脱离故事,而是在情境中,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感知人与人的界线、制定与遵守规则、处理矛盾和冲突、尊重每位孩子的情绪,从中建构他们的语言、交流、共情、动作、想象、灵感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的可能与精彩。

丽萨·范老师强调,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去想问题,这也是安徒生童话最打动人的价值。

 

03

安徒生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系统

无论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还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安徒生童话都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落实到教育和生活中。 

延斯·彼得·马德森(Jens Peter Madsen)教授,研究的项目是“讲故事”如何对教育产生影响。他介绍,丹麦有个古老的民间传统叫“脱稿讲故事”,安徒生的创作中就能看到这种方式的巨大魅力: 

“安徒生小时候观察能力特别强,喜欢听大人们谈话,也很喜欢在集市上观察外地艺人的表演。他父亲是鞋匠,会给小安徒生做木偶,在家里演木偶戏。这些经历都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图像,慢慢地,他学会了写作。后来他在欧洲各国旅行,也听到很多故事,他就将脑海中保留的画面编写出来。”延斯·彼得·马德森教授说。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丹麦师范学院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脱稿讲故事”的方式。后来,因为倡导文字“阅读”,丹麦取消了这种教学方式,改为“念故事”。但是90年代以后,丹麦人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又恢复了这个传统。

“脱稿讲故事”能让讲述者与孩子有更深刻的情感交流,马德森教授说小时候听老师讲故事:“甚至能闻到马粪的味道!”。听故事的人很容易能感受到,讲述者的头脑中真的有的画面?还是背诵出来的?同时,讲述者的人生经历、信仰、信念,也能分享给下一代,对孩子更有启发意义。

南丹麦安徒生研究中心的延斯•托贝尔•波特森(Jens Thodberg Bertelsen)教授介绍,在丹麦,安徒生的理念和哲学贯穿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仅在学生的课本中,还有各种项目活动。有一个项目是研究孩子提问的,因为孩子往往会问一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如关于时间、空间,我们从那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十岁的孩子,可能会恐惧死亡,惧怕失去父母等。而这些哲学问题,都能在安徒生童话找到相关的思考,以及适合孩子年龄的理解方式。

还有一个项目,是将安徒生童话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戏剧、表演、音乐等形式进行第二课堂。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故事本身来学习;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从抽象的高度来探讨,比如把安徒生与其他国家的童话作家做比较和分析。欧登塞市还组织了一个“童话奥运会”,让14到19岁的中学生参与童话创意竞赛。“童话奥运会”将覆盖丹麦全国,并计划覆盖全球。

“安徒生并不是在树立道德模范,他并不告诉你什么是对、错?谁是好人、坏人?他的故事结尾大多是开放性的,是要把你的思维打开,激发各种想法。而你作为社会的一员,你得自己去找到结论。不同年龄的人,从安徒生哲学中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今年69岁了,但安徒生童话让我觉得我心中还住着一个孩子。”延斯教授笑着说。

 

04

安徒生:丹麦社会文化的纽带 

拉斯(Lars)先生是欧登塞人,他曾任丹麦前文化部助理、大学教授、民众学院教师,他介绍自己时总说:“我是以一个丹麦公民的身份在说话。”

拉斯先生说,安徒生生长的19世纪初,正是丹麦从君主皇权制度向民主制度迈进的年代,从前民众不能擅自议论君主,逐渐争取到所有阶层的平等和言论的自由。当时,剧院和图书馆代表着丹麦的高雅(高层)文化,平民(底层)文化则是地方民众自治政府,和教育家格隆维为推行“平民教育”而创建的民众学院。在高雅文化和平民文化之间,安徒生成为了纽带和桥梁。

记者斯汀·欧乐(Steen Ole)先生认为,安徒生对丹麦的民主进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安徒生不是政治家,但他是为自由和人性价值奋斗的战士。”斯汀先生说。

1845年,安徒生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了他对弱小群体的同情与关怀;1852年安徒生写了《她是一个废物》,实际上是他母亲的故事:一个穷洗衣妇,为了养育儿子拼命给富人洗衣服,因为站在冰冷的河水里需要靠喝酒取暖,最后死于酗酒。富人却让儿子永远记住自己的母亲是个废物,只有一位老佣人告诉他,他母亲是个好人;1837年安徒生写了《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看到皇帝没穿衣服,但没有人说出来,只有一个小男孩说了真话。那个小男孩,其实就是安徒生自己。

“我把安徒生看作教育者。他的教育观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权力的蔑视、人道主义、尊重和信任孩子。”斯汀先生说。

安徒生早期写诗歌、剧本、小说时,被很多人嗤之以鼻。而当时的文学体裁并没有“童话”,安徒生刚开始写的童话,被称为“奇怪的故事”,被认为毫无价值。他很多作品都是在欧洲其他国家获得赞誉后,才返回丹麦的。然而,逐渐成名之时,安徒生说:“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我要争取未来的一代”;“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

除了大量诗歌、游记、剧本之外,安徒生一生共写了168篇童话,被译成一百多种语言。而我们最经常读的,只是少数的部分。安徒生认为,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引导孩子成为好“公民”;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让他们成为独特的自己。安徒生认为自己在做“建筑那座连接上帝与人间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光荣的荆棘路》)

奥尔堡大学的约翰尼斯(Johannes)教授说,丹麦大多数孩子都是首先通过家庭熟知安徒生童话的。婴儿出生后去教堂的第一次洗礼,第一份礼物大多是从祖父母、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徒生童话》。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也会常常和孩子共读安徒生童话,约翰尼斯的小孙子们就特别喜欢听安徒生童话,常常一起讨论:为什么主人公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

 

约翰尼斯教授与小孙子们共读安徒生童话 

丹麦的学校都有唱晨歌的传统,其中有不少安徒生作词的,这些歌曲成了丹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一首安徒生作词的歌曲叫《我出生在丹麦》,丹麦人人都会唱。

丹麦“终身学习组织”负责人丽萨(Lisa)女士认为,对丹麦人来说,安徒生已经成为共同的语言和文化DNA。孩子读安徒生,更多看故事本身;而成年人读安徒生,会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比如安徒生敢于讽刺权威,他的童话里有很多幽默、讽刺。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无论大小、贫富、贵贱、阶级。安徒生对丹麦人的言行举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与丹麦人相处,能感受到他们不畏权贵,不在乎面子、平等、真诚的特点。

约翰尼斯教授认为,安徒生童话还激发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志愿者精神,他传递的信息是:即使你是穷人、社会边缘的人,你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社会。他让人们意识到:我是社会是一部分,我的声音是重要的,我可以影响这个社会体系。很多丹麦人都乐于从事各种志愿者工作,比如服务于体育俱乐部、童子军等等。

在欧登塞市安徒生博物馆,见到馆长拓奔先生时,我问他:“您认为安徒生童话最宝贵、最值得分享给世界的,有哪些呢?”

 

作者与拓奔先生

拓奔先生回答的是: “我认为第一个是《丑小鸭》,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是,你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第二个是《老头子做事总没错》,老太太对老先生的奇怪做法总是觉得了不起,在一些人眼里这就是真爱;第三是《海的女儿》,小美人鱼的故事不是迪士尼式的完美结局,但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充满了现实意义。”

 

安徒生童话常常忧伤,为何丹麦却成为最幸福的国家?

走进丹麦,能明显感受到丹麦人的幸福感。小小的国家,却曾拥有1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各种知名品牌——世界十大船公司之首马士基(Mærsk)、欧洲最大的乳品Arla集团、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乐高(Lego)、全球第五大酿酒集团嘉士伯啤酒(Carlsberg)、爱步鞋(ECCO)、潘多拉首饰(PANDORA)等等。

丹麦的风景更如童话世界:城市中,古典与现代建筑优雅地混搭;乡村里,宫殿般的城堡和风格各异的小屋错落在田野和森林中。人们的生活弥漫着尊重、平等、信任、自由的氛围;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绿色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学校没有围墙、孩子自由玩耍、婴儿放在户外独自睡觉、学生没有文凭的焦虑,按兴趣来学习……

为什么?为什么安徒生童话常常讲一些忧伤的故事,而丹麦却成为最幸福的国家?

首先,安徒生童话真实面对生活的正面和负面、诚实地面对人性的善与恶。

人间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邪恶?安徒生用童话《天国花园》回答了这一艰深的命题。故事中,王子看到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就说:“换了我,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世界上也就永远不会有罪恶了。”但是,最终,王子没能抵挡诱惑,打破了自己的誓言,沉到了深深的地底下去。

《踩着面包走的女孩》,讲述穷苦小女孩英格尔,过上好日子后,却不知感恩,忘乎所以,最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一个真心爱她、为祷告的小女孩,用眼泪软化了英格尔的心,终于让英格尔悔改并获得新生。

正像延斯•托贝尔•波特森教授所说,安徒生童话很多都在探讨哲学命题,涉及“终极关怀”,《海的女儿》、《母亲的故事》等都谈到如何面对死亡。信仰上帝的安徒生有他的理解:“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

安徒生在自传《我的一生》里写道:“我这一辈子的经历将向世界证明,有一位可爱的上帝,在指引着万物去完成美好的心愿。”

安徒生童年时,有一次到别人的田里拾稻穗,被一位性情暴躁的管家追打,安徒生的鞋子跑掉了,管家追上来要打他,小安徒生盯着管家的脸,大声说:“你胆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那位管家不仅没打他,还给了他一些钱,夸他虔诚。

丽萨女士认为,有些安徒生童话结局看似不是皆大欢喜,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忧伤的故事:“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最后去了天国,与祖母团聚,从基督信仰的角度,这是个好事情;再比如《海的女儿》,看似不是完美的结局,但我们不认为它是个忧伤的故事。因为小美人鱼坚持梦想,不妥协的精神,她始终追求人类的‘不灭的灵魂’。她没有杀死王子,升到空中变成了精灵。当她继续做善良的事,三百年后她就可以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

面对困难,丹麦人建立了一种乐观,而乐观源于对“终极关切”的理解。

曾担市议员的本尼(Benny)先生已年过七十,他不辞辛劳带领我们走访欧登塞市里安徒生的足迹。在女王的休息室里,他隆重地打开书本为我们朗读安徒生童话。来到安徒生出生时受洗礼的教堂,本尼先生指着燃烧的蜡烛,说:“在黑暗里,我们要点亮烛光,不要诅咒黑暗。”的确,丹麦无处不在的摇曳烛光,总能给人带来温暖、爱、Hygge(惬意生活)的氛围。

 

北菲茵民众学院的烛光

回顾丹麦历史,今天的丹麦国土面积只占全盛时期的3%,也就是说丧失了97%的土地,但丹麦诗人汉斯·彼得·豪斯特(Hans Peter Holst,1811-1893)的诗这样写道:“外部失去的,终能在内里寻找回来。”宛如丹麦设计的风格:外表简洁恬淡优雅,内里精致丰富美好。

丽萨女士认为,丹麦人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通过去教堂或者宗教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信仰,而是在生活中践行信仰的道德标准。

我想,这应该就是丹麦社会能够建立尊重、平等、自由、信任的基础和源头,也是安徒生童话的精神资源和源头。

2019年元旦,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新年贺词里对孩子们说:“重要的不是你长什么样,或者你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你是谁,你在别人——你的朋友和同学面前是什么样子。如果人一直忙于追求对自己最好的东西,就根本顾不上关心他人……如果树根坏了,树木将无法直立。而一棵新的小树需要很多年才能重新长成结实的大树。……”

在丹麦“安幼”的日子,最难得的,是能进入丹麦的民众学院、学校、幼儿园、家庭、社区里,沉浸式地感受丹麦整体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幼儿教育。我能够看到的是,在丹麦,安徒生不仅存在于书本、雕像和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在丹麦人的精神状态、言谈举止和相处模式中,存在于丹麦人自己选择的价值理念中。

就像安徒生的歌曲《我出生在丹麦》所唱的:

在丹麦,我出生了,这是我的家,

我的根源在那里,从那里开始了我的世界;

……

哦,丹麦,清新的海滩,

古老的巨人坟墓,

站在农庄和郁金香花园之间,

你是否还听到了丹麦人的歌声和錾凿声?

……

哦,丹麦,清新的海滩,

犁头发现金色的角;

上帝给了你一个未来,

就像祂给你的回忆!

……

绿色的小岛,我的家在这里!

我爱你!丹麦,我的祖国!

Previous article 教育的革命
Next article 文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

Angel

Related Posts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6月 16th, 2021
“疫”起來談美 ——马来西亚美育马拉松艺术教育讲堂演讲

“疫”起來談美 ——马来西亚美育马拉松艺术教育讲堂演讲

6月 3rd, 2020
以美启动2020年艺术教育周

以美启动2020年艺术教育周

5月 27th, 2020
近期热点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教学案例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11月 28th, 2018 1239 0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教学案例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12月 1st, 2018 1230 0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5月 26th, 2021 1120 0
时间线
10月 14th 5:12 下午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6月 13th 4:12 下午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7th 1:07 下午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11:52 上午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8月 26th 6:47 下午
协会公告

第八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2021线上系列讲座

6月 16th 9:46 上午
名师百家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5月 26th 1:18 上午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4月 2nd 10:00 下午
协会新闻

世华第八届嘉宾谢丽芳讲座侧记 ——《美术教学对儿童原创精神的保护与激活-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儿童与儿童绘画》

最近更新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10月 14th, 2022 165 0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13th, 2022015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2022015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6月 7th, 2022014
Can I help you?
Welcome to contact us.Contributions and contact address is: allartedu@163.com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欢迎投稿或与我们联系,网站公共邮件地址为: allartedu@163.com
© 南京邑方文化 - http://www.allartedu.com 版权所有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18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