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世界华人美育群开展了艺术教育专题系列·线上语音直播第五十二讲。本期的主讲嘉宾为陈琼花老师,直播的议题为《从“视觉形式”─开启“美感之门”》。此次直播内容主要围绕“科技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角色?为什么要谈美感教育?我们可以如何作?作菜的美学与艺术创作的美学有何异同?艺术教育为何要性别议题?”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围绕讨论问题,大家在直播前后积极进行讨论。

吴望如(清华大学—台湾):我们即将进入第二期的美感计划,都是琼花教授带领着我们前进,对孩童美感素养的建立是每个美术老师的责任。汉宝德教授写了不少有关美感教育的书,琼花教授主导的美感素养教材推行全台让我们受用无穷。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除了艺术相关知能,当然还包括艺术教育的相关方法学,学生知能的发展等等。非常谢谢望如校长,是央团师长们的努力,我只是从旁参与。

张幼云(广州美术学院—广州):我想请教琼花老师:人们总是强调,当代艺术是观念艺术,与审美无关。为什么台湾2013年开始重新兴起大规模的视觉美感教育?它的背后动因是什么?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当时,是因为汉老师的倡导,以立委陈碧涵老师的呼应,行政政策与资源的投入,先就普遍美感提升的迫切性进行阶段性的共推!
张幼云(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南艺大创校校长汉宝德先生,在艺术教育上始终坚守着美感教育和手工技艺的重要性。我曾去过台艺大、北艺大和南艺大考察,发现南艺大在这一点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此感到,完全忽视美感教育,只重观念,也会带来艺术教育的片面性,并使艺术教育丧失了自身的独特功能。南艺大不仅重视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还非常重视手工技艺和形式美感的训练。这是我三年前去台湾三所艺术大学进行极短时间的考察交流,产生的直观印象!三所大学各有特色,比起另外两所艺术大学,我感到南艺大在这一点上,留给我的印象更为突出。

邓旸(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感谢陈老师的精彩分享!我想美感教育并不是单纯对“什么是美”的概念进行教育,更多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感受、感知、发现、探究等能力进行的培养。不知道我这么理解是否确切,还请陈老师指点。谢谢!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非常同意并与您想法一致,多体验才能深化升华。

俞东(北京朝阳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昨天晚上就已听了陈老师的分享,因为比较晚,没有做较多思考,今天早上在地铁里又重复听了一遍,个别内容还反复听了几遍。因为单位今天一整天会,无暇整理。刚刚得空,特别感谢陈老师发了word文本,真的太有效及时了。
我早在2004年中央美院一个研讨会上接触视觉艺术的概念。虽然已经过这么多年,但从我个人了解的情况看,国内中小学应该还没有系统的视觉艺术的课程。这次陈老师的分享,确实弥足珍贵。珍贵之处在于:有美感教育中长成计划第一期五年计划;有教学时段,以一学期二节连排共32小时的时程,从教学的内容与策略,进行改革实验,推动美感教育的新思维;有明确的比例、色彩、质感、构成、结构、构造等六项为核心;有汉宝德教授带领之核心规划团队成员;实验课程的六项核心,是经过概念研习及共识会议,并由参与实验的老师依据其学校及地区特质,从这些形式构面发展教案——这是既有主脉络又灵活适宜变化的。之后又通过具体的实际生活案例,详细阐释了秩序与美感:清洁、整齐、变化,美感与形式等细节内容。而且这其中深入浅出地拿捏了一些方式方法:“清洁”是“整齐”之本源,而“整齐”则是秩序的动力,秩序得以和谐,是美感的基本要件。
短短的一个分享课程,内容精到,条理清晰,实践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推广意义。所以我个人有个期望,非常希望通过华人美育协会,是否可以组织人员,形成一个相对稳妥的可行机制,能在大陆、台湾、港澳地区率先开展更多的视觉艺术课程的交流、推广和实践。都说艺术无国界,能从形式规律上凸显视觉艺术美感,把握美的本质,这应该是艺术教育不变的孜孜以求。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非常开心俞老师的肯定和喜欢这样的课程。后来,32小时的课程在实验后,有再作些调整,以6小时为单位,以主题为结构的设计,好让老师们视学生的学校脉络参考实践。当时,也画了个理念图。待会儿,我先将这二样数据给张月老师审核,若可再请转贴参阅。至于俞老师建议无国界的推动乙节,依我个人的浅见,就请俞老师带动唱联结有兴趣的师长,大家在不同的位置一起来,应就很棒了,再次敬致谢忱!

朱德义(安徽师范大学—芜湖):2016年我在台湾访学,正好切身体验了这个“美感计划”,据说政府拨款数亿台币来实施美感计划。无论是在台北这样的大都市,还是深入到台东的偏乡学校,都能感受到美就在身边,目的是让普通民众真切的感受到“美感”!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就我个人的体会理解,台湾在推动美感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艺术教育,一些基础扎根的工作是持续在进行的。台湾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校长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学术界只是从旁提供相关信息与研究情况供参。

魏意雯(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我在2011年出国念书,刚好错过这段台湾积极推动美感教育的时间,太可惜了!不过我知道在国小阶段,有很多师院毕业的学长学姐也很用心经营美感课程,尤其是和现代科技结合。我也特别认同琼花老师说的,除了自身美感培养之外,还要着重环境美学。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了解美感物体(对象)以及审美主体之所以会互动产生的基本原则,如同作餐食,大家可以自行作出各有特色的美味。
张幼云(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琼花老师简要、生动地介绍了2013年以来台湾强化美感教育的宝贵经验,把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只靠个人直觉的东西,经过深刻的理性分析,寻找到具备有效操作性的训练方法,非常精彩,很受启发!

侯令:陈教授积极推动美感计划,有许多成功经验,功不可没!大陆也有推行美育的文件,日后我们可以相约,深入探讨美感教育,共同交流。祝贺您的讲座成功!
陈琼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尊敬的侯老早安,非常谢谢鼓励!得向您多请教多学习,新的一年,祝福阖府平安如意。
吴望如(清华大学—台湾):在琼花教授带领下我们在第一线很认真的推动艺术教育,台湾有琼花教授的引领是我们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