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杨帆、董心怡、赵敏组成的研学团队,在导师的研修项目计划指导下,前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地区的通州区实验小学进行为期三天的民间美术考察。此次南通地区的民间美术考察与学习,在南通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美术学院朱敏副院长、南通市美术教研员王爱春老师、通州区美术教研员王峰老师的统筹安排与帮助下顺利进行。
南通蓝印花布在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坊曾遍布农村集镇。2006年蓝印花布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南通蓝印花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张仃大师鉴定认为南通地区保存及收藏的蓝印花布,花型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代表中国蓝印花布总体水平。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南通不仅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资源也相当丰富。通州区实验小学就是非遗美术工作坊实践的带头人,学校共开展了板鹞风筝、剪纸、蓝印花布、年画、南通木偶、南通仿真绣六大非遗美术工作坊。

蓝印花布由于其独特的防染工艺,图案基本由短小的点;断开的线条;小的块面;凿出来圆形点等纹样组成,具有断刀特点。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图案造型,有蓝底白花阴刻法、白底蓝花阳刻法、蓝白底组合刻制法。南通的蓝印花布纹样吸收了苏州纹样的精髓,并融进了刺绣、剪纸等同类民间艺术的优秀图形,品种多,形式广,集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等为一体。

传统染制工艺要经过刻版-刮浆-揭版-浆布-染色-刮白6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匹完整的蓝印花布。民间改良后多用牛皮纸刻版,因此专业的染坊也会在纸板上刷上一层桐油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染好的布刮去了浅浮的灰浆,密封处就会露出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胚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而这自然纹理就是蓝印花布的灵魂。
最为代表的非遗基地—通州区实验小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置了2+2的美术课模式,除两节日常美术课外再增加两节社团课,其中一节社团课设置在周六日,学生只需要交少量的材料费就可以学习(日常的课程不收取材料费),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蓝印花布工作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教授基本工艺、制作流程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意,在图案设计上注重童趣,衍生品也和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常见的有布包、挂件、发箍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通州区实验小学校内的江南园林“蕊春园”借助非遗主题与文化特色设置了美术展馆,以展示学生作品,彰显了该校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气氛,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和美感陶冶的绝佳胜地。


研习团队在通州区实验小学考察的第二天,张红娟老师热情地带领研究生们用蓝印花布制作了鼠年吉祥物。制作鼠年吉祥物的第一步需要选取有适合的纹样的蓝印花布,剪裁出4片布料,通过四围针线缝制;填充棉花;封口;制作耳朵;装饰眼睛、尾巴6个步骤来完成。简单的缝制可以说是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学生通过蓝印花布课程的学习锻炼了耐心、动手能力,也把蓝印花布之美带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小小的制作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孩子的心田,让孩子有了对自己所在城市文化更深的认识与更强的自信,也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学校的板鹞风筝工作坊更是结合了蓝印花布与剪纸元素,制作出了多元素交融的充满创意的板鹞风筝。



第三天,团队一行人,在导师王昌景、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美术学院朱敏副院长的带领下,如期地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该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于1997年创建的中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为精妙的蓝印花布。该馆现分5个展厅,第一展厅: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古旧精品;第三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工艺流程;第四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外向开拓;第五展厅:南通蓝印花布创新与发展。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了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国内外广大爱好者、大中专院校学生欣赏、学习、研究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最具特色的南通旅游景点和民间工艺美术教育基地。





南通蓝印花布与吉祥物、布娃娃、折扇、环保袋、文化衫等物品结合在通州区实验小学绽放了夺目的光彩与新意,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把传统之美带入了生活,美化了生活。此次南通地区的民间美术考察与学习收获良多,通州区实验小学的工作坊为非遗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实践案例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中绽放光彩。(供稿: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