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美术教育专业的杨帆、赵敏、董心怡三位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王昌景的实践项目学习计划指导下,于2020年1月14日赴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进行考察与学习。在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王峰老师与通州实小美术组张桠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参观了学校非遗研习工坊,进行了系列考察。
通州实小是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早在2013年,学校就成立了蕊春非遗研习所,其中包括南通板鹞风筝、南通仿真绣、南通蓝印花布、南通剪纸、南通木版年画、南通木偶六项非遗项目。学校自主开发了相匹配的系列校本教材“蕊春南通非遗研习所教材”,并为每个非遗项目配备了独立的、个性化的研习工坊及专业的研习导师。


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拥有精湛的工艺、古朴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哨口。一步入板鹞工坊,入眼便是各式各样、精美独特的板鹞风筝,这些作品皆出自老师及学生之手。孩子们的板鹞作品不仅仅体现了对传统板鹞技艺的传承,更融入了创新的元素。首先,内容创新,板鹞风筝上的图案不局限于民间传统图案,有的表现校园风光,有的体现南通特色,还有的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图案,这些富有童趣的设计赋予南通板鹞新的时代特色;其次,形式创新,在工作坊里可以看到一些板鹞作品融合了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的元素,意蕴深远,更具南通地方特色;最后,材料创新,一般在制作哨口中用的最多的是葫芦,但孩子们却富有创意地从自然与生活中寻找材料,利用乒乓球、杏仁壳、板栗壳等等来制作哨口。






吴建彬老师是板鹞工坊的指导教师。据吴老师介绍,在板鹞社团课堂上,孩子们了解板鹞的起源、发展及艺术面貌,并将传统的技艺拾起,扎骨架、糊鹞面、绘彩图、雕哨口,样样都不在话下。在课后,学校也会组织孩子们寻访民间艺人,虚心向板鹞艺人请教,了解风筝背后那些有趣的故事,感受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此外,孩子们的作品会通过一些平台,传到英国阳光学校,传到日本,起到友好使者的作用。
相比北方纸鸢,南通板鹞风筝要重许多,现场大家不禁问道:“板鹞的放飞难度是不是也更大呢?”吴老师介绍道:“这和南通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南通地处江海之滨,风力大,适合放飞重型板子类风筝。在课堂上也会教孩子们放飞板鹞的技巧,并进行安全放飞教育。”在现场,吴老师还热情地给南师大研究生们介绍了板鹞的分类及扎制方法,并且指导大家动手体验。


在2018年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展览、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中,通州实小的“南通板鹞工坊”荣获特等奖。蒋晓飞副校长在发言时介绍,学校采用“两重视、三联通、四融合”的策略,激活南通板鹞这一传统艺术。
“两重视”:一是重视利用板鹞课程来培养儿童的美感创造力,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二是重视引导儿童体会板鹞艺术所蕴含的童年味道、家乡味道,在艺术的童年里嵌入乡土的DNA。
“三联通”:一是联通非遗传人,走进活着的板鹞艺术;二是联通同龄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手手相传、演绎传统艺术的文化接力;三是联通外国友人,南通实小的孩子们教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学习板鹞制作的工艺,促进国际文化的理解与交融。
“四融合”:一是美美与共,实现非遗艺术的融合;二是实现板鹞与儿童生活的融合;三是实现板鹞与STEAM的融合,建设会飞的、能唱的STEAM课程;四是实现板鹞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框架扎裱、哨口打磨的劳作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与美好。





通州实小坚持“以美育人、以美立教”的办学策略,着力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落地生根。在谈到为什么要做这些非遗项目的时候,王笑梅校长说:“当下许多人一个劲地往前赶,却忘了从哪里来,初心在哪里。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工艺,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文化的理解。理解非遗文化怎么来的,理解南通人民对审美的向往,南通地区勤劳的习惯,未来生活生态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重拾初心,做项目时小组合作、寻访老人、文化探究,对世界进行观察与体悟,从而形成综合能力。”王笑梅校长的一番话给大家很多启示,如何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家国、乡土的种子,如何为传统文化留存一方净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研究与实践!
本次实践考察活动让我们对于新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蕊春园里润物无声的文化气息,还是创新地开发南通地域性非遗课程的生动实践,都体现了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整个教育过程温润而美好,这也为普通中学、乡村中学如何开展好美育提供了思路。(供稿:董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