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2月 1st, 2023
  •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Membership application)
  • 会员登录(Login)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网
  •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概况
    • 会员申请
      • 会员申请
      • 会员动态
      • 会员社区名单
  • 协会公告
    • 协会新闻
    • 协会声明
    • 备忘录
  • 新闻在线
    • 国内聚焦
    • 国际聚焦
    • 赛讯
    • 展讯
  • 教学交流
    • 经验交流
    • 一线课堂
    • 教学案例
  • 美术资源
    • 资源分享
    • 资源拓展
  • 探索空间
    • 理论争鸣
    • 艺教创想
    • 实践探索
  • 名师百家
    • 卓越教师
    • 名师讲坛
  • 美术家
    • 名家介绍
    • 名家工作室
  • 美术画廊
    • 名作欣赏
    • 教师作品
    • 学生作品
    • 创作评论
  • 电子文库
    • 论文速递
    • 视频赏析
    • 电子美教馆
    • 会员资料库
  • 会议信息
    • 会议通知
    • 论文征集
    • 会议事项
Home
探索空间
理论争鸣

马菁汝: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之比较

4月 11th, 2020 张 媛 理论争鸣 0 comments
马菁汝: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之比较

文/马菁汝  美术教育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博物馆》杂志执行副主编,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执行长、执行委员,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社会美育联盟创始会长。

马菁汝 教授

本文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曾经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ctor Lowenfeld)和艾斯纳(Elliot Eisner)的美术教育思想其突出贡献和弊端问题进行对比,并针对当前中国基础中的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我们应从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吸取营养,特别是他们的教训给我们以警戒,为在中国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严谨的美术教育体系提供指导性建议。

在博物馆内给标本画速写的学生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对于当今美术教育界来说,特别是对于美国美术教育界,产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莫过于罗恩菲德和艾斯纳两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美术教育界的前辈,其思想形成颇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模式。因此,以儿童为中心的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模式,主张通过教育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收录了他对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另一位文明遐迩的美术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则主张DBAE的美术教育模式,DBAE(Discipline-BasedArt Education)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它融合了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四个方面的知识,并设计了一整套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这种美术教育的模式得到了美国部分美术教育中心和学院的推广,尤其是得到了盖蒂美术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

盖蒂艺术中心的DBAE美术教育模式与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增长儿童智力的手段,美术教育可以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潜力;而DBAE美术教育思想则认为美术教育是一种训练,一种融合四门艺术课程的训练。还有,罗恩菲德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便利,教师是教学的“催化剂”;而DBAE则认为教师是“指导者”。对于这两种美术教育思想不同的观点,教育家克拉克、戴和格林就认为即使创造性美术教育观考虑到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存在的必要性,但本质上与DBAE是极为不同的,因为两者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定位不同。 

艾斯纳(Elliot Eisner)

© Stanford News

由于所述的两种模式的差异、DBAE课程观的出现,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随之转变。也就是说,美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由原来罗恩菲德模式一枝独秀,转变为百花齐放的局面。直到现在,很多地区都接受并推行艾斯纳提出来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模式。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这种转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对整个艺术和美术教育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果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模式代表过去的美术教育,那么DBAE就可以代表当今美术教育界的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美术教育派别,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两种教育模式的共性和差异,对当代教育产生实际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研究两种模式的哲学基础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这两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怎样的?这两种模式的共性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根据两种模式对教师、学生和艺术家角色不同的理解来比较这两种美术教育模式—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模式和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模式。 

两种教育模式不同的哲学基础

1、以儿童为中心的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模式的思想来源于法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并深受杜威的实验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回归自然,并保证学生的各种能力健康地发展,因此它反对用成人的标准塑造学生。而工具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则认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是其实验性,因此教育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方法来解决。

达拉斯艺术博物馆的教育展览“材料与含义”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在两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强调艺术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认为美术教育应避免把人为、外在或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儿童,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而且,艺术创作活动在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儿童通过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得到创造能力与心智的成长,同时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也实现了自身的教育价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模式的思想来源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理论,同时受到本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布鲁纳认为,教育应让学生的智能充分发展,而本质主义者则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理和知识,更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指导性和管理素质。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基佩尔艺术教育中心项目美术馆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因此,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美术教育模式主张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的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以及严谨的学科结构。
两种模式的教育价值取向之比较
罗恩菲德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反映并指导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他的那本闻名于世的著作《创造性和心智的成长》(1947)就描述了创造性的、社会的、知觉的、审美的、思想的和情感的发展阶段。的确,教师应该理解每个阶段儿童的发展规律,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儿童。有一点要出的是,教师不能把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比如,教师应该仅仅告诉儿童“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美的”,还应通过教学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的生活“更丰富和更有意义”,这样孩子就能实现创造性的成长。

香港艺术博物馆的教育角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而DBAE的教育观则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开发儿童的思维潜力,教师为学生提供儿童发展的优良条件,保护儿童的自然发展。虽然,这种思想将儿童置于自由的环境中,但是,老师必须对每个儿童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他们在每个阶段的动向来帮助儿童发展,因为每个阶段、每个儿童都有独持身体和心理特征。

两种模式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角色的不同理解

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模式的“医疗比喻”

学生是病人,教师是医生

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模式把学生看成病人,教师看成医生,学校看成医院,因为医院的门诊部有挂号、分诊和专家治疗几个必要的程序,那么学校也要根据个人—“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在好似门诊室的学校里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门治疗的诊断、分诊等各阶段标准化操作程序。

正在参观巴士拉博物馆的学生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在我看来,罗恩菲德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处理方法看成是心理治疗,因此他认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健康、民主、个性地发展。也可以这么说,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情感出口,因此艺术活动的医疗特性对于快乐的、有良好调节能力的儿童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的孩子通常是灵活、自由和独立的,而且具有反抗精神。就这样的孩子而言,如果我们保护并开发他的“民主的个性”,那么他在长大后就能完全适应民主的社会。

盖蒂艺术中心花园俯拍

图片来源:东方IC

罗恩菲德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儿童的需求及心理和个性的发展。罗恩菲德认为儿童身上与生俱来的创性思维会指导儿童的创造行为。艾斯纳说,在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理论中,“艺术作为宣泄感情的工具,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这些评论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罗恩菲德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美术教育的医疗功能,以及罗恩菲德对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 

对教师角色理解的误区

罗恩菲德认为,教师不能干扰儿童的正常思维,不能以长者的姿态指导儿童的活动,因此他否定了成人经验对儿童的有效性。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成人指导和经验是没有作用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历史文化和人类经验传承下去。假如教师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教学的话,那么教师和同学之间是否能完全、自由和真正地互动呢?

因此,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角色成为争论的焦点。像斯凯福勒和福塞一样,艾斯纳和克拉克、戴和格林也都认为罗思菲德美术教育瑟想减弱了教师的重要性。艾斯纳说,罗思菲德美术教育模式所需要的教师可以几乎不懂艺术知识,甚至学生掌握的艺术比教师所教授得多”。教育家克拉克、戴和格林指出,罗恩菲德模式中的教师不能把“成人的概念”强加于学生,而且不能抑制孩子的自我表达(1987)按照罗思菲德美术教育的观点,教师不能干涉孩子的自然成长,因此要避免与孩子进行完全地、自由地和符合教学法地互动。同样孩子也不能完全自由地与成人互动。因此,从罗恩菲德对教师的要求,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罗恩菲德模式中的教师正在消除成人与儿童或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参观假冒商品博物馆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另外,罗恩菲德将社会看成不健康的,将艺术活动看成是治疗或处理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在着学上只是任由学生自由学习,不能良好地引导学生,更不能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学习。对此,我有几点看法:

1、这个假设的初衷是老师保护儿童免受“社会中不健康的影响”,对美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儿童与社会的接触不但会破坏儿童的内在独立性,而且会给儿童造成内在的压力导致儿童的个人需要与成人和社会的需要发生冲突。因此这种保护是必要的。

2、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罗恩菲德教育模式限制了孩子与社会全面地、自主地互动,因此它影响了儿童与成人群体的关系。实际上,限制孩子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限制儿童与成人的全面交流。

3、恩菲德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儿童的个性发展,而忽视了儿童所最需要的美术学习。也就是说,美术的基础学习——手绘线条图像和色彩搭配。这两种基本功的训练将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实际意义,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他都需要具备这两种美术素养。

DBAE美术就育模式中的“模具比喻”儿童如黏土,教师为雕刻家

比较而言, DBAE的美术教育观似乎把儿童看作是黏土教师看作雕刻家,“教师将黏土放入一个固定的模具中根据模具来给黏土定型。”在这个比喻中,学生没有选择模具的权利,但却是被塑造的对象,更重要的是,黏土最后的形状完全取决于所选择的模具。因此,为了解决“那些选择什么样的模具和如何应用模具”等问题,他们设计了系统的、逻辑的、全面的课程。的确,一个“定义了四种特征的DBAE教育课程”融合了几个艺术科目的内容用美术教育的方式把艺术组成一个大家庭。它还把所有年级有关美术教育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当学生在从一个学校转到其他学校的时候能够凭借DBAE课程的笔记继续他/她的艺术学习。

蒙哥马利美术馆的艺术中心内,孩子们用电脑学习美术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就DBAE的美术教育模式而言,形象地说,当一个地区的教师使用统一的模具,并按照“造模型的程序来培养学生时,那么我们可以将课程计理解为一个模具。而且在盖蒂中心教师所采用的、固定的模具可以根据课程设计者的图进行调整,这也是DBAE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塑造模型的比喻将教师看作在教室环境里的雕塑家,而将学校看成整个地区的雕塑家,反映了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DBAE模式中,课程被看作塑造过程的工具,因此被称为模具。盖蒂艺术中心的课程设计者把规范和定型“模具”的权利交给美学家、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们。塑造过程的实质是”依赖成人社会环境的特性”。当这种环境被某种文化完全渗透了的时候,塑造过程就成为传播这种文化的形式。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用模具把既定的文化理念烙在黏土般的孩子身上,继续着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从塑造过程的结果来看,通过美术教育的过程孩子被塑造成“对艺术有深刻理解的受过教育的成人”

DBAE模式中的教师角色所存在的问题

DBAE教师的任务不是开发课程内容和资料,而是如何运用好他/她所拥有的课程内容和资料。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按照规划相据具体情况挑选课程的模具。当确定课程后,教师就变成一个完全的管理者。我们可以把盖蒂艺术中心看作DBAE模式的雕望家,而教师在望造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被塑造了。

伊朗国家博物馆为来参观的孩子们设计的简介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虽然盖蒂中心的“塑造程序”对教育策略的转化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它却存在几个问题:

1、在DBAE教育模式中, 教师不能自由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是否能掌握实现DBAE四种艺术修养的平衡。阿普尔认为,虽然将老师看作管理者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当理论概念脱离实际工作时,原有的教育策略失去其意义。

2、由于艾斯纳强调四种美术课程的平衡和美术课与其他科目的综合性,忽略了美术学科本身的基础学习。它的模具也没有突出手绘线条和色彩搭配的学习,因此教学上一味地考虑其他学科与美术的联系,而没有围绕美术这个中心来指导学生。 

3、将教师看成是雕塑家和管理者的观点,使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也使得“黏土”——儿童和“雕塑家”——教师之间不能实现充分地、符合教学法地互动。当然,这也意味着成人与儿童之间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由的交流。因此,DBAE模式出现的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两种教育模式的共同点 

在比较以儿童为中心的罗恩菲德教育模式和以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为中心的DEAE教育模式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理解的分析挖掘出两种教育模式潜在的共同带你。比如说:

1、两种教育模式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都是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罗恩菲德和DBAE模式都剥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丰富的交流和互动的权利。

2、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都被弱化。在罗恩菲德模式中,教师不能干涉学生而只是负责管理教学环境,DBAE的教师也只能通过预先既定的课程计划来指导儿童的活动,然后对课程的教授进行管理。这两种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被弱化为管理者,只是罗恩菲德的教师和DBAE的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程度上不同而已。

在航天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学生

图片来源:东方IC

3、两种教育模式对儿童的观点颇为相似。经过审视,我们发现儿童都被看作不成熟的或是与成人不同的人。例如,罗恩菲德声称,“艺术对于儿童与对成人是不同的,对于儿童,艺术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由于儿童的思想与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也已一定是不同的”。而DBAE的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想通过教育过程使儿童成为“对艺术有深刻理解的受过教育的成人”。事实上,儿童与成人确实不同,因为他们还没有相当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也缺乏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4、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美术课程本身的地位。比如,罗恩菲德过分地强调教师不能干涉学生的活动,忽略了美术教学的基础作用;而艾斯纳则在强调课程综合性的过程中,使美术学习其基础培养的原有地位消失在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和四种艺术课程的完全平衡中。

结论: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两种美术教育模式客观地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罗恩菲德与艾斯纳在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以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理解上各持己见,两种教育模式都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但同时又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就中国的美术教育而言,我们应在研究外国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美术教育的优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对于外国美术教育的弊端,我们应引以为戒,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对于罗恩菲德和艾纳斯美术教育思想,我们应该集两者之优点,助我国之美育。

盖蒂艺术中心外观

图片来源:东方IC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正积极地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许多中小学已经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试点教学了。但是从全国大部分地区来看,美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仍然存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要求来进行学习,教学评价也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

针对目前中国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以传授为主的教学仍然占很大比重,以及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无法充分得到发挥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应吸收罗恩菲德德美术教育思想中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创造性的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调整教授与引导的比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使教师以和谐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另外,针对我们目前美术教育的艺术内容领域界限不明确、美术教学缺少衔接、美术课程忽视了美术各门类之间和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问题,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模式中的课程观对中国建构一个系统的、连贯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不断挖掘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精髓,将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我国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加快改革步伐。

盖蒂艺术中心顶层

图片来源:东方IC

还有一点,鉴于本论文总结出的两种教育模式共性的第四点: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忽视美术本学科基础素养的培养问题,我想回到本论文的主题中来,在借鉴与吸收两者美术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失去美术学科的普遍意义,也就是说,不要失去美术教育最珍贵的东西,不要失去美术课自己的阵地。其实,对于美术的基础概念,常锐伦先生早就对此做过界定:“对美术和学习美术有普遍意义,适应于广大空间、长久时间并对生活诸多方面具有价值的,且应用于各种职业的带有工具性质的内容称为基础。”当然,这段话所指的美术造型基础就是手绘线条图像和色彩搭配。美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造型基础,使之具备美术最基本的素养,因此我们的美术课要注意避免在过分强调学生中心或课程综合性中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我相信,在我们吸纳了世界优秀美术教育思想的精华后,再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特点就一定能构筑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融美术学习和美术实践于一体的严谨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它不仅在教学上重视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四方面的平衡,同时拉近学科间的距离。21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将在继承本土艺术成果并保持中国美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美术教育新格局,以促进我国和世界美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选自《艺术博物馆》杂志
国际刊 总第4期
《艺术博物馆》杂志总第4期封面

杂志订阅丨《艺术博物馆》2020年订阅指南
征稿 |《艺术博物馆》杂志期待您的来稿
招聘丨博物馆学研究助理与杂志实习生
研究 | 博物馆与法国大革命:毁坏与遗产保护的并存
牛津大学皮特里弗斯博物馆的立馆策略与理念演变
开拓新疆界:欧洲与地中海文明博物馆的发展策略
专题 | 孔新苗:美育,为了明天的愿景
馆长专题 | 郑茜:在全球化语境下讲好民族博物馆的故事
馆长专题 | 郑奕:高校博物馆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艺术博物馆杂志

Previous article “马蒂斯杯”防控抗疫绘画作品展征稿
Next article 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征集儿童美术作品通知——全球战疫 共“画”未来

张 媛

Related Posts

文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

文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

1月 13th, 2019
教育的革命

教育的革命

1月 11th, 2019
政治散文与图像起义  《哈伦·法罗基:图像搏击者》研讨会 Part1

政治散文与图像起义 《哈伦·法罗基:图像搏击者》研讨会 Part1

1月 7th, 2019
近期热点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教学案例

《中国美术教育》2018年第五期点评案例

11月 28th, 2018 1229 0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教学案例

情怀家具研发案例赏析(3)--虚怀如我

12月 1st, 2018 1220 0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5月 26th, 2021 1109 0
时间线
10月 14th 5:12 下午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6月 13th 4:12 下午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7th 1:07 下午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11:52 上午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8月 26th 6:47 下午
协会公告

第八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2021线上系列讲座

6月 16th 9:46 上午
名师百家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八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5月 26th 1:18 上午
展讯

《魚躍 • 感恩》徐秀菊藝術創作展

4月 2nd 10:00 下午
协会新闻

世华第八届嘉宾谢丽芳讲座侧记 ——《美术教学对儿童原创精神的保护与激活-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儿童与儿童绘画》

最近更新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美术资源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精品研修班招生简章

10月 14th, 2022 153 0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名家介绍

“笃学致美”——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艺术大师系列之徐明华

6月 13th, 2022022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国内聚焦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举行

6月 7th, 2022017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名家介绍

残处求艺——托德·朗斯塔夫-高恩(Todd Longstaffe-Gowan)采访油画修复家杨迎生实录

6月 7th, 2022020
Can I help you?
Welcome to contact us.Contributions and contact address is: allartedu@163.com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需要,欢迎投稿或与我们联系,网站公共邮件地址为: allartedu@163.com
© 南京邑方文化 - http://www.allartedu.com 版权所有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18005号